
概述
乳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 papilloma)多見于經產婦,以40~50歲發(fā)病者最多見。75%的病例發(fā)生在大乳管近乳頭的壺腹部,瘤體甚小,帶蒂并有許多絨毛,血管豐富且壁薄、質脆,極易出血。發(fā)生于乳腺邊緣部位的中、小導管或末梢導管沒,可累及多個乳腺小葉的不同導管,其生物學特性傾向于癌變,癌變率高達30%~40%,可視為癌前病變。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病因尚未確定,但較多的學者認為本病也與雌激素過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頭狀生長有關??煞譃閱伟l(fā)性(乳管內乳頭狀瘤)和多發(fā)性(乳管內乳頭狀瘤?。﹥煞N。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無不適,僅有間歇性、自主性乳頭溢液,液體為血性或漿液性。但較大的瘤體若阻塞輸乳管時,可產生疼痛可腫塊,一旦積血排出,腫塊也隨之變小,疼痛緩解、消失。這種現象可反復出現。大多數病人是因為乳頭溢液就診的,溢液為血性、漿液性或血性和漿液性交替出現。少數病人在乳頭附近發(fā)現腫塊。
乳管內乳頭狀瘤的瘤體較小,一般不能捫及,有時可于乳暈區(qū)捫及小結節(jié),輕壓時即可從乳頭溢出血性或咖啡樣液體。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X線檢查:乳腺管造影??娠@示腫瘤所在部位及大小,有人報道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3.7%. 2、溢液細胞學檢查:乳頭溢液涂片,可見紅細胞和上皮細胞,偶可找到癌細胞。
3、乳管造影:導管內可見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近端導管擴張,管壁光滑。
診斷如在乳暈下及其邊緣處捫及一小腫塊或結節(jié),在輕壓時有血性或漿液性液體溢出,即可診斷。如未能捫及腫塊,用指壓法以食指尖圍繞乳頭作順時針方向按壓乳暈區(qū),可見乳頭相應部位的單側單支乳腺導管口有溢液,也可作出診斷。有些病例雖可捫及結節(jié),但按壓時并無溢液。借助實驗室檢查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乳管內乳頭狀癌:
一般在乳暈下捫及腫塊,腫塊常大于1cm,按壓時相應乳腺導管口有血性溢液,腫塊表面不光滑,常與皮膚粘連,不易推動,無壓痛,腋淋巴結可腫大或有轉移。乳管可有擴張和破壞,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2、乳腺導管擴張癥:
乳頭溢液可以從多個導管口溢出,性狀以透明或黃色多見,部分病例在乳暈下可捫及多個小結節(jié)其與乳腺導管走向一致,邊界不清,與皮膚常有粘連,伴有觸痛。腋淋巴結可有腫大,但質軟,有壓痛。乳腺導管造影可見導管擴張增粗,但導管無增生或破壞,管內無占位病變,涂片常無特殊發(fā)現。
治療
通常認為,乳管內乳頭狀瘤屬良性,但6~8%的病例可發(fā)生惡變,故應早期手術治療。手術時,可先循乳頭溢血口插入細探針,爾后沿探針切開乳管,尋找腫瘤,予以切除;或可經探針注入少許美蘭注射液,然后依染色所示的乳管分布范圍和方向,作腺體的楔形切除,切除病變乳管及其周圍組織;年齡較大的患者,可考慮行患乳單純切除。切除標本應送病理檢查,如見有惡變應按乳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