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童年階段是主管護師考試中可能會用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如下:
①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xiàn)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zhì),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愿望的可實現(xiàn)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②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xiàn),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wù),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jié)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yīng)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chǎn)生懷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內(nèi)部形成意志品質(zhì)。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③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nèi)疚的沖突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xiàn)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chǔ)。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chuàng)行為和想象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里,缺乏自己開創(chuàng)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nèi)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zhì)。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④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沖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yīng)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yīng)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wù)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yǎng)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tài)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唯一的任務(wù),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zhì)。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wù)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