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基礎 > 正文

四氣的產生

2016-10-24 14:40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四氣的產生:

主要有二種學說:其一為稟受于天說。如李中梓云:“四時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已。故藥性之溫者,于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藥性之熱者,于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藥性之涼者,于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藥性之寒者,于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其后,繆仲醇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發(fā),“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平即涼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認為藥物的四氣稟受于天,是由四時季節(jié)氣候的差異而引起的。

其二為入腹知性說。徐大椿云:“入腹則知其性”。藥性寒溫的確定,是根據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概括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相對而言,“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素問》)。大凡能減輕或消除陽熱病證的藥物,其藥性為寒涼;凡能減輕或消除陰寒病證的藥物,其藥性為溫熱。同理,溫熱性質的藥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證;寒涼性質的藥物,主要用于熱性病證。入腹知性說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機體用藥后的反應為依據來確定藥物的寒溫性質,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二說,從不同層面揭示了四氣的不同內涵。稟受于天說揭示了藥物的自然之氣,入腹知性說揭示了藥物的性能之氣,后者是四氣理論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石。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