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診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是什么?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復習考試,為您提供以下知識匯總:
舌診,診斷學名詞。為望診重點內容之一。中醫(yī)診斷疾病的重要客觀指標。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氣所生。臟腑通過經(jīng)脈與舌相聯(lián)系,手少陰之別系舌本,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厥陰之脈絡舌本,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故臟腑病變,可在舌質和舌苔上反映出來,舌診主要診察舌質和舌苔的形態(tài)、色澤、潤燥等,以此判斷疾病的性質、病勢的淺深、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及臟腑的虛實等。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質可辨臟腑的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边M行舌診時應將舌質和舌苔辨證結合,一般情況下二者反映病變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就需要綜合分析,全面衡量,參考其他證候,做出正確的判斷。舌診是中醫(yī)望診內容之一。主要察看“舌苔”和“舌質”兩方面的形態(tài)、色澤、潤燥等變化,作為辨別病變的性質、病邪的淺深和病情的虛實等的依據(jù)。故有“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的說法。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質可辨臟腑的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边M行舌診時應將舌質和舌苔辨證結合,一般情況下二者反映病變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就需要綜合分析,全面衡量,參考其他證候,做出正確的判斷。
主病及相關研究:正常舌象: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白苔,常描寫為“淡紅舌、薄白苔”。
觀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有胃氣所生。所謂“胃中生氣”是指脾健運化,胃主受納(即認為是人體消化機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則舌上可現(xiàn)一層薄潤的舌苔。機體在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陰陽的盛衰,氣血的調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變化中,察舌苔的變化,即可知臟腑盛衰(內臟器官病變)、病邪兇吉進退(疾病嚴重程度)。
診舌的注意事項:
1.光線影響
光線的強弱與色調,對顏色的影響極大。望舌應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佳,如在夜間或暗處,用日光燈為好,光線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對有色的門窗。
2.飲食或藥品影響
飲食及藥物可使舌象發(fā)生變化,過冷過熱的飲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發(fā)生改變。過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鎮(zhèn)靜劑,可使舌苔厚膩。
3.口腔對舌象的影響
牙齒殘缺,可造成同側舌苔偏厚,鑲牙可以使舌邊留有齒痕,睡覺時張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臨床上應仔細甄別,以免誤診。
備考神器:
以上就是“舌診的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是什么?”的全部內容啦,以上信息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匯總,更多信息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中醫(yī)骨傷學職稱考試欄目!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