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中的科目繁多,胎黃辨證要點和治療方法是中醫(yī)兒科大綱涉及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參加考試的考生有所幫助。
胎黃以皮膚、面目發(fā)黃為主證,辨證首先要區(qū)別其性質,以黃疽出現的時間、程度、消退情況,結合全身癥狀以區(qū)別屬生理性胎黃還是病理性胎黃。其次辨別胎黃的陰陽屬性,凡黃疽色澤鮮明如橘,煩躁多啼,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膩,屬陽黃;黃疽色澤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涼,腹脹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則屬陰黃。
胎黃證治分類
1)濕熱郁蒸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fā)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
分析:此為陽黃證。濕熱之邪蘊阻脾胃,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故面目皆黃;熱為陽邪,故黃疸色澤鮮明;熱甚于內。故口渴唇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
常用藥:茵陳、梔子、大黃、澤瀉、車前子、黃芩、金錢草。
2)寒溫阻滯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溫,納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
分析:寒屬陰邪,濕性粘滯,寒濕內阻,肝膽疏泄失常,故黃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濕中阻,脾陽不振,故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膩為寒濕之象。
治法:溫中化濕。
方藥:茵陳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茵陳、干姜、白術、甘草、黨參、薏苡仁、茯苓。
3)氣滯瘀積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顏色逐漸加深,晦暗無華,右脅下痞塊質硬,肚腹膨脹,青筋顯露,或見瘀斑、衄血,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苔黃。
分析:氣滯血瘀,肝膽疏泄不暢,故黃色晦暗無華。瘀血內阻故右脅下結成痞塊,質硬。血瘀內阻,血不循經,故見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積。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郁金、枳殼、桃仁、當歸、赤芍、丹參。
胎黃治療原則
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療。病理性黃疸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根據陽黃與陰黃的不同,分別治以清熱利濕退黃和溫中化濕退黃。氣滯瘀積證以化瘀消積為主。由于初生兒脾胃薄弱,故治療過程中尚須顧護后天脾胃之氣,不可過用苦寒之劑,以防苦寒敗胃,克伐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