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
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感冒
風寒束表證:風寒外束,衛(wèi)陽被郁,腠理閉塞,肺氣不宣。
風熱犯表證: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wèi)表失和,肺失清肅。
暑濕傷表證:暑濕遏表,濕熱傷中,表衛(wèi)不和,肺氣不清。
氣虛感冒:
表虛衛(wèi)弱,風寒乘襲,氣虛無力達邪。
陰虛感冒:
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wèi)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2.
咳嗽
風寒襲肺證: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風熱犯肺證: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風燥傷肺證: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痰濕蘊肺證: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
痰熱郁肺證:痰熱壅肺,肺失肅降。
肝火犯肺證: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陰虧耗證: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
3.
哮病
冷哮證:
寒痰伏肺,遇感觸發(fā),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熱哮證:
痰熱蘊肺,壅阻氣道,肺失清肅。
寒包熱哮證:痰熱壅肺,復感風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風痰哮證:
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肺氣郁閉,升降失司。
虛哮證:
哮病久發(fā),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
喘脫危證:
痰濁壅盛,上蒙清竅,肺腎兩虧,氣陰耗傷,心腎陽衰。
肺脾氣虛證:哮病日久,肺虛不能主氣,脾虛健運無權,氣不化津,痰飲蘊肺,肺氣上逆。
肺腎兩虛證:哮病久發(fā),精氣虧乏,肺腎攝納失常,氣不歸原,津凝為痰。
4.
喘證
風寒壅肺證:風寒上受,內舍于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
表寒肺熱證:寒邪束表,熱郁于肺,肺氣上逆。
痰熱郁肺證: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
痰濁阻肺證: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
肺氣郁痹證:肝郁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
肺氣虛耗證:肺氣虧虛,氣失所主?;蚍侮幰嗵?,虛火上炎,肺失清肅。
腎虛不納證: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正虛喘脫證:肺氣欲絕,心腎陽衰。
5.
肺癆
肺陰虧損證:陰虛肺燥,肺失滋潤,肺傷絡損。
虛火灼肺證:肺腎陰傷,水虧火旺,燥熱內灼,絡損血溢。
氣陰耗傷證:陰傷氣耗,肺脾兩虛,肺氣不清,脾虛不健。
陰陽虛損證:陰傷及陽,精氣虛竭,肺、脾、腎三臟俱損。
6.
心悸
心虛膽怯證: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yǎng),神搖不安。
心血不足證:心血虧耗,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
陰虛火旺證: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心火內動,擾動心神。
心陽不振證:心陽虛衰,無以溫養(yǎng)心神。
水飲凌心證: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于心,擾亂心神。
瘀阻心脈證:血瘀氣滯,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yǎng)。
痰火擾心證:痰濁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擾心,心神不安。
7.
胸痹
心血瘀阻證:血行瘀滯,胸陽痹阻,心脈不暢。
氣滯心胸證: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心脈不和。
痰濁閉阻證: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
寒凝心脈證: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氣陰兩虛證: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心腎陰虛證: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yǎng),血脈不暢。
心腎陽虛證: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
8.
不寐
肝火擾心證:肝郁化火,上擾心神。
痰熱擾心證: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
心脾兩虛證:脾虛血虧,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安舍。
心腎不交證:腎水虧虛,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熾盛,不能下交于腎。
心膽氣虛證:心膽虛怯,心神失養(yǎng),神魂不安。
9.
癇病
風痰閉阻證:痰濁素盛,肝陽化風,痰隨風動,風痰閉阻,上干清竅。
痰火擾神證:痰濁蘊結,氣郁化火,痰火內盛,上擾腦神。
瘀阻腦絡證:瘀血阻竅,腦絡閉塞,腦神失養(yǎng)而風動。
心脾兩虛證:癎發(fā)日久,耗傷氣血,心脾兩傷,心神失養(yǎng)。
心腎虧虛證:癎病日久,心腎精血虧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yǎng)。
10.
胃痛
寒邪客胃證: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飲食傷胃證:飲食積滯,阻塞胃氣。
肝氣犯胃證: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濕熱中阻證: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瘀血停胃證: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胃陰虧耗證:胃陰虧耗,胃失濡養(yǎng)。
脾胃虛寒證:脾虛胃寒,失于溫養(yǎng)。
11.
嘔吐
外邪犯胃證: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食滯內停證:食積內停,氣機受阻,濁氣上逆。
痰飲內阻證:痰飲內停,中陽不振,胃氣上逆。
肝氣犯胃證: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氣虛證:脾胃氣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
脾胃陽虛證:脾胃虛寒,失于溫煦,運化失職。
胃陰不足證: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失司。
12.
腹痛
寒邪內阻證:寒邪凝滯,中陽被遏,脈絡痹阻。
濕熱壅滯證:濕熱內結,氣機壅滯,腑氣不通。
飲食積滯證:食滯內停,運化失司,胃腸不和。
肝郁氣滯證: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疏泄失司。
瘀血內停證:瘀血內停,氣機阻滯,脈絡不通。
中虛臟寒證:中陽不振,氣血不足,失于溫養(yǎng)。
13.
泄瀉
寒濕內盛證:寒濕內盛,脾失健運,清濁不分。
濕熱傷中證: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
食滯腸胃證: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
脾胃虛弱證:脾虛失運,清濁不分。
腎陽虛衰證:命門火衰,脾失溫煦。
肝氣乘脾證: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失健運。
14.
痢疾
濕熱?。簼駸崽N結,熏灼腸道,氣血壅滯,脂絡傷損。
疫毒痢:疫邪熱毒,壅盛腸道,燔灼氣血。
寒濕?。汉疂窨湍c,氣血凝滯,傳導失司。
陰虛?。宏幪摑駸?,腸絡受損。
虛寒痢:脾腎陽虛,寒濕內生,阻滯腸腑。
休息?。翰【谜齻皯倌c腑,傳導不利。
15.
便秘
熱秘:
腸腑燥熱,津傷便結。
氣秘:
肝脾氣滯,腑氣不通。
冷秘:
陰寒內盛,凝滯胃腸。
氣虛秘:脾肺氣虛,傳送無力。
血虛秘:血液虧虛,腸道失榮。
陰虛秘:陰津不足,腸失濡潤。
陽虛秘:陽氣虛衰,陰寒凝結。
16.
脅痛
肝郁氣滯證:肝失條達,氣機郁滯,絡脈失和。
肝膽濕熱證:濕熱蘊結,肝膽失疏,絡脈失和。
瘀血阻絡證:瘀血停滯,肝絡痹阻。
肝絡失養(yǎng)證:肝腎陰虧,精血耗傷,肝絡失養(yǎng)。
17.
黃疸
熱重于濕證:濕熱熏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
濕重于熱證:濕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
膽腑郁熱證:濕熱砂石郁滯,脾胃不和,肝膽失疏。
疫毒熾盛證(急黃):濕熱疫毒熾盛,深入營血,內陷心肝。
寒濕阻遏證:中陽不振,寒濕滯留,肝膽失于疏泄。
脾虛濕滯證:黃疸日久,脾虛血虧,濕滯殘留。
濕熱留戀證:濕熱留戀,余邪未清。
肝脾不調證:肝脾不調,疏運失職。
氣滯血瘀證:氣滯血瘀,積塊留著。
18.
頭痛
風寒頭痛:風寒外襲,上犯顛頂,凝滯經脈。
風熱頭痛:風熱外襲,上擾清空,竅絡失和。
風濕頭痛: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
肝陽頭痛:肝失條達,氣郁化火,陽亢風動。
血虛頭痛:氣血不足,不能上榮,竅絡失養(yǎng)。
痰濁頭痛: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
腎虛頭痛: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竅失榮。
瘀血頭痛:瘀血阻竅,絡脈滯澀,不通則痛。
19.
眩暈
肝陽上亢證: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氣血虧虛證: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yǎng)。
腎精不足證:腎精不足,髓??仗摚X失所養(yǎng)。
痰濕中阻證: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瘀血阻竅證: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yǎng)。
20.
中風
風痰入絡證:脈絡空虛,風痰乘虛入中,氣血閉阻。
風陽上擾證:肝火偏旺,陽亢化風,橫竄絡脈。
陰虛風動證:肝腎陰虛,風陽內動,風痰瘀阻經絡。
痰熱腑實證:痰熱阻滯,風痰上擾,腑氣不通。
痰火瘀閉證:肝陽暴張,陽亢風動,痰火壅盛,氣血上逆,神竅閉阻。
痰濁瘀閉證:痰濁偏盛,上壅清竅,內蒙心神,神機閉塞。
脫證(陰竭陽亡):正不勝邪,元氣衰微,陰陽欲絕。
風痰瘀阻證:風痰阻絡,氣血運行不利。
氣虛絡瘀證:氣虛血瘀,脈阻絡痹。
肝腎虧虛證:肝腎虧虛,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
21.
水腫
風水相搏證: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失職,風遏水阻。
濕毒浸淫證:瘡毒內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停。
水濕浸漬證:水濕內侵,脾氣受困,脾陽不振。
濕熱壅盛證:濕熱內盛,三焦壅滯,氣滯水停。
脾陽虛衰證: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制水。
腎陽衰微證:脾腎陽虛,水寒內聚。
瘀水互結證:水停濕阻,氣滯血瘀,三焦氣化不利。
22.
淋證
熱淋: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石淋:濕熱蘊結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氣化失司。
血淋: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迫血妄行。
氣淋:氣機郁結,膀胱氣化不利。
膏淋:濕熱下注,阻滯絡脈,脂汁外溢。
勞淋: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
23.
癃閉
膀胱濕熱證:濕熱壅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肺熱壅盛證:肺熱壅盛,失于肅降,不能通調水道,無以下輸膀胱。
肝郁氣滯證:肝氣失于疏泄,三焦氣機失宣,膀胱氣化不利。
濁瘀阻塞證:瘀血敗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脾氣不升證:脾虛運化無力,升清降濁失職。
腎陽衰憊證:腎中陽氣虛衰,氣化不及州都。
24.
陽痿
命門火衰證:命門火衰,精氣虛冷,宗筋失養(yǎng)。
心脾虧虛證:心脾兩虛,氣血乏源,宗筋失養(yǎng)。
肝郁不舒證:肝郁氣滯,血行不暢,宗筋所聚無能。
驚恐傷腎證:驚恐傷腎,腎精破散,心氣逆亂,氣血不達宗筋。
濕熱下注證:濕熱下注肝經,宗筋經絡失暢。
25.
郁證
肝氣郁結證:肝郁氣滯,脾胃失和。
氣郁化火證:肝郁化火,橫逆犯胃。
痰氣郁結證:氣郁痰凝,阻滯胸咽。
心神失養(yǎng)證:營陰暗耗,心神失養(yǎng)。
心脾兩虛證:脾虛血虧,心失所養(yǎng)。
心腎陰虛證:陰精虧虛,陰不涵陽。
26.
鼻衄
熱邪犯肺證:燥熱傷肺,血熱妄行,上溢清竅。
胃熱熾盛證: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證:火熱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竅。
氣血虧虛證:氣虛不攝,血溢清竅,血去氣傷,氣血兩虧。
齒衄
胃火熾盛證:胃火內熾,循經上犯,灼傷血絡。
陰虛火旺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絡損血溢。
咳血
燥熱傷肺證:燥熱傷肺,肺失清肅,肺絡受損。
肝火犯肺證:木火刑金,肺失清肅,肺絡受損。
陰虛肺熱證:虛火灼肺,肺失清肅,肺絡受損。
吐血
胃熱壅盛證:胃熱內郁,熱傷胃絡。
肝火犯胃證:肝火橫逆,胃絡損傷。
氣虛血溢證:中氣虧虛,統血無權,血液外溢。
便血
腸道濕熱證:濕熱蘊結,脈絡受損,血溢腸道。
氣虛不攝證:中氣虧虛,氣不攝血,血溢胃腸。
脾胃虛寒證:中焦虛寒,統血無力,血溢胃腸。
尿血
下焦?jié)駸嶙C:熱傷陰絡,血滲膀胱。
腎虛火旺證:虛火內熾,灼傷脈絡。
脾不統血證:中氣虧虛,統血無力,血滲膀胱。
腎氣不固證:腎虛不固,血失藏攝。
紫斑
血熱妄行證:熱壅經絡,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陰虛火旺證:虛火內熾,灼傷脈絡,血溢肌腠。
氣不攝血證:中氣虧虛,統攝無力,血溢肌腠。
27.
消渴
肺熱津傷證:肺臟燥熱,津液失布。
胃熱熾盛證:胃火內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
氣陰虧虛證:氣陰不足,脾失健運。
腎陰虧虛證:腎陰虧虛,腎失固攝。
陰陽兩虛證: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
28.
內傷發(fā)熱
陰虛發(fā)熱證:陰虛陽盛,虛火內熾。
血虛發(fā)熱證:血虛失養(yǎng),陰不配陽。
氣虛發(fā)熱證:中氣不足,陰火內生。
陽虛發(fā)熱證:腎陽虧虛,火不歸原。
氣郁發(fā)熱證:氣郁日久,化火生熱。
痰濕郁熱證:痰濕內蘊,壅遏化熱。
血瘀發(fā)熱證:血行瘀滯,瘀熱內生。
29.
虛勞
氣虛
肺氣虛證:肺氣不足,表虛不固。
心氣虛證: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
脾氣虛證:脾虛失健,生化乏源。
腎氣虛證:腎氣不充,腰督失養(yǎng),固攝無權。
血虛
心血虛證:心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
肝血虛證:肝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
陰虛
肺陰虛證:肺陰虧虛,肺失清潤。
心陰虛證:心陰虧耗,心失濡養(yǎng)。
脾胃陰虛證:脾胃陰傷,失于濡養(yǎng)。
肝陰虛證:陰虛陽亢,上擾清竅。
腎陰虛證:腎精不足,失于濡養(yǎng)。
陽虛
心陽虛證:心陽不振,心氣虧虛,運血無力。
脾陽虛證:中陽虧虛,溫煦乏力,運化失常。
腎陽虛證:腎陽虧虛,失于溫煦,固攝無權。
30.
癌病
腦瘤
痰瘀阻竅證:痰瘀互結,蔽阻清竅。
風毒上擾證:陽亢化風,熱毒內熾,上擾清竅。
陰虛風動證:肝腎陰虧,虛風內動。
肺癌
瘀阻肺絡證:氣滯血瘀,痹阻于肺。
痰濕蘊肺證:脾濕生痰,痰濕蘊肺。
陰虛毒熱證:肺陰虧虛,熱毒熾盛。
氣陰兩虛證:氣虛陰傷,肺痿失用。
大腸癌
濕熱郁毒證:腸腑濕熱,灼血為瘀,熱盛釀毒。
瘀毒內阻證:瘀血內結,瘀滯化熱,熱毒內生。
脾腎雙虧證:脾腎氣虛,氣損及陽。
肝腎陰虛證:肝腎陰傷,陰虛火旺。
腎癌、膀胱癌
濕熱蘊毒證: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瘀血內阻證:瘀血蓄結,壅阻氣機。
脾腎兩虛證:脾腎氣虛,氣損及陽。
陰虛內熱證:肝腎陰虧,虛火內生。
31.
痹癥
風寒濕痹(行痹):風邪兼夾寒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風寒濕痹(痛痹):寒邪兼夾風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風寒濕痹(著痹):濕邪兼夾風寒,留滯經脈,閉阻氣血。
風濕熱痹:風濕熱邪壅滯經脈,氣血閉阻不通。
痰瘀痹阻證:痰瘀互結,留滯肌膚,閉阻經脈。
肝腎兩虛證:肝腎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溫煦。
32.
痙證
邪壅經絡證:風寒濕邪侵于肌表,壅滯經絡。
肝經熱盛證:邪熱熾盛,動風傷津,筋脈失和。
陽明熱盛證:陽明胃熱亢盛,腑氣不通,熱盛傷津,筋脈失養(yǎng)。
心營熱盛證:熱入心營,擾動神明,灼傷陰津,筋脈失養(yǎng)。
痰濁阻滯證:痰濁中阻,上蒙清竅,經絡阻塞,筋脈失養(yǎng)。
陰血虧虛證:失血或傷津,陰血虧耗,筋脈失養(yǎng)。
33.
痿癥
肺熱津傷證:肺燥傷津,五臟失潤,筋脈失養(yǎng)。
濕熱浸淫證:濕熱浸漬,壅遏經脈,營衛(wèi)受阻。
脾胃虛弱證:脾虛不健,生化乏源,氣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
肝腎虧損證:肝腎虧虛,陰精不足,筋脈失養(yǎng)。
脈絡瘀阻證:氣虛血瘀,阻滯經絡,筋脈失養(yǎng)。
34.
腰痛
寒濕腰痛:寒濕閉阻,滯礙氣血,經脈不利。
濕熱腰痛:濕熱壅遏,經氣不暢,筋脈失舒。
瘀血腰痛:瘀血阻滯,經脈痹阻,不通則痛。
腎虛腰痛(陰虛):腎陰不足,不能濡養(yǎng)腰脊。
腎虛腰痛(陽虛):腎陽不足,不能溫煦筋脈。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