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wǎng)slogan
24小時客服熱線: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醫(yī)學社區(qū) > 口腔醫(yī)師 > 正文

止血

止血是手術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減少術中失血、保持術野清晰、防止重要組織損傷、保證手術安全以及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等均具有重要意義。頭頸部血液循環(huán)豐富,出血量一般較多,徹底止血可減少出血量,盡可能做到不輸血或少輸血;也可預防術后出血、血腫或血清腫,甚至創(chuàng)口感染等并發(fā)癥。

手術中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壓迫止血,鉗夾、結扎止血,藥物止血,電凝止血,低溫止血和降壓止血等。

1.壓迫止血 使用外力壓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閉塞,從而達到止血效果。對于較大面積的靜脈滲血或瘢痕組織及某些腫瘤(如血管瘤、神經(jīng)纖維瘤等)切除時的廣泛滲血,可用溫熱鹽水紗布壓迫止血。對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顯出血點的疏松組織出血區(qū),可用荷包式縫合或多圈式縫扎壓迫止血。如組織基底移動性差,不能縫合或縫合效果不佳時,可轉移鄰近肌肉或其他組織覆蓋、填塞加壓止血。骨髓腔或骨孔內的出血,則用骨蠟填充止血。腔竇內出血及頸靜脈破裂出血而又不能縫扎時,可用碘仿紗條填塞壓迫止血,以后再逐漸分期抽除。對急性動脈出血(手術中或外傷后),可選用手指立即壓迫出血點,或壓迫供應此區(qū)知名動脈的近心端,繼而再用鉗夾或其他方法止血。

2.鉗夾、結扎止血 鉗夾止血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即用蚊式血管鉗對看得見的出血點進行迅速和準確的鉗夾。鉗夾的組織要少,以免過多損傷正常組織。表淺的微小血管,單純鉗夾即可達到止血目的;而較大的出血點,則需在鉗夾后用絲線結扎,稱為結扎止血,也可使用電凝。淺部組織的結扎不宣過多,過多的結扎線頭作為異物長期留在組織中,可造成感染或引起組織排斥反應,影響創(chuàng)口愈合。故在結扎后剪線時,應盡量減短,避免遺留過長線頭,這對整形手術和創(chuàng)面植皮尤為重要。

對某些鉗夾組織較多、鉗夾組織的游離端過短以及鉗夾的組織內有明顯的血管者,為避免結扎線滑脫出血,可采用縫扎止血。對于大塊的肌束,例如胸鎖乳突肌,應采取先鉗夾,再剪斷,最后縫扎的方法,以減少肌肉中的小血管出血,防止結扎線滑脫。常用的縫扎方法為貫穿縫合法。

(1)知名或較粗血管的結扎止血:術中處理此類血管時,應順其長軸,細心將其從血管鞘中解剖分離出來,將兩側鉗夾或結扎后剪斷,即可達到防止和減少出血的目的。一般知名動靜脈結扎切斷后所留下的斷端長度,至少應為該血管管徑的2倍,并應行雙重甚至三重結扎,以防滑脫。對較大動脈的第2次結扎,使用貫穿縫合法,則更為穩(wěn)妥、牢靠。在處理重要部位的血管時,也可在游離血管后,用血管鉗或直角鉗繞血管后壁兩次帶線結扎擬切斷血管的兩端,再從兩結扎線之間剪斷血管。

(2)頸外動脈結扎術:頸外動脈是口腔頜面部血液供應的主要來源,因此,阻斷結扎或結扎切斷頸外動脈主干或其分支,仍不失為預防和處理口腔頜面部手術術中出血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否需要結扎,應視手術類型、出血量多少而定。如頸外動脈或其分支位于手術野中,則常先行預防性結扎,以減少手術出血。由于頜面頸部血管側支循環(huán)較多,在臨**囊側頸外動脈結扎的止血效果比單側結扎更佳,但要注意其適應證,正確選擇。反對將頸外動脈結扎術作為口腔頜面部動靜脈畸形的治療手段。

(3)區(qū)域縫扎止血:對于血液循環(huán)十分豐富而又不宜使用一般血管鉗鉗夾、結扎止血的組織,例如舌、頭皮等部位,可采用區(qū)域縫扎止血預防和處理出血。在切口周圍或在切除腫物血供的近心端進行圈式或柵欄式縫扎,即可達到明顯減少出血的目的。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湯以恒 執(zhí)業(yè)藥師 藥學專業(yè)知識二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學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立即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