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阿利藤功能|性味|用量: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
【原形態(tài)】披散或藤狀、禿凈灌木。葉對生或3枚輪生,革質,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8~20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入,有時短尖,基部鈍或短尖,兩面均禿凈,邊緣背卷,側脈不明顯;具短柄?;ㄐ驗闊o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圓錐花序,長不及1.5厘米,頂生或生于小枝之頂;萼小,長不及1毫米,萼內無腺體;花冠白色,長3~4毫米,管圓柱形,近頂端稍收縮,裂片小,卵形;雄蕊5,花藥內藏;心皮2,分離,但為1單花柱所連結。漿果卵形,長約1厘米;有種子1顆,有時中央收縮為兩個果節(jié),每節(jié)有種子1顆?;ㄆ?月。
【生境分布】野生山地、林木間。分布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性味】苦辛,溫,有小毒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溫,味微苦辛,有小毒。
【歸經(jīng)】《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治風濕性關節(jié)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jīng)閉,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鎮(zhèn)痛,消癰解毒。
②《閩南民間草藥》:理風濕,療損傷,行血活絡。
③《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頭面浮腫。
④《閩東本草》:醒脾理氣,舒筋通絡。祛風活血。治胸膈脹悶,骨節(jié)酸痛,腹中冷痛泄瀉,周身浮腫及婦人經(jīng)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或浸酒。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