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小棕皮頭來源|生境分布|性味|功能主治:
【別名】小棕包。
【來源】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高原鳶尾的根、葉鞘纖維、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采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小棕皮頭,多年生草本,高10-15cm.基部有老葉鞘殘留纖維。根莖短,節(jié)不明顯;根簇生,膨大略成紡錘形,肉質。葉基生,多數(shù); 葉片條形或劍形,灰綠色,花期葉長10-20cm,寬2-5mm,果期葉長20-35cm,寬1.2-1.4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互相套疊,有2-5條縱脈?;ㄝ愫芏蹋簧斐龅孛?,基部有鞘狀葉;苞片2-4,膜質,寬披針形,內含1-2朵花;花深藍色或藍紫色,狹漏斗狀,長6-13cm,直徑1.5-2.5cm,花被裂片倒披針形,花被管長4-6cm;雄蕊3,長1.5-2cm,花藥淡黃色,花絲白色;子房下位,3棱形,花柱分枝3,拱曲,花瓣狀。蒴果三棱狀卵形,長1.5-2cm,直徑1.3-1.5cm,果頂具短喙;種子長圓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50-3500m的高山草地及向陽坡地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溫;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通竅。主跌打腫痛;鼻塞不通;牙痛;外傷出血;瘡毒生蛆。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