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⒈經別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后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里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系。
⑴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后散布于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xù)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并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xù)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⑵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于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并行。⑶足陽明與足太陽經別(三合):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
腹腔里面,歸屬于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系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并行,向上結于咽,貫通舌中。
⑷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jié)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窩,行向心臟,聯系小腸。
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后,進入胸腔,歸屬于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⑸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⑹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于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于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于手陽明本經。
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于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布于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于手陽明的經別。
⒉絡脈絡脈亦稱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細微絡脈稱為“浮絡”。十五絡脈對全身無數細小絡脈起著主導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表里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滲注氣血于體表。
十五別絡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兩經的別絡相互聯絡;任脈之絡分布于腹部,督脈之絡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絡分布在身之側部,胃之大絡分布在左胸前乳下。其具體分部部位如下:
⑴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于腕關節(jié)上方,在腕后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魚際部。
⑵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后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⑶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⑷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jié)后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⑸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后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后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⑹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后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⑺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⑻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后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⑼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淺出于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系心包,絡心系。
⑽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繞行于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⑾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⑿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于腹部。
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⒂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于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于胸脅部。
⒃胃之大絡:足陽陰經的另一支大的經脈,名虛里。它貫穿橫膈,網絡肺臟,出于左側乳房的下方,其脈氣搏動不停,應手可得。
⒊經筋經筋,是十二經脈連屬于筋肉的體系,其功能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yǎng),并受十二經脈的調節(jié),所以也劃分為十二個系統(tǒng),稱為“十二經筋”。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主司全身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
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于關節(jié)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其具體分布如下:
⑴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⑵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結于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后邊結于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于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于鼻旁。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⑶足陽陰經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結于足背;斜向外上蓋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結于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于耳前。
⑷足太陽經筋:起于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于內踝;直行者,絡于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上向腹部,結于臍,沿腹內,結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著于脊椎。
⑸足少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⑹足厥陰經筋:起于足大趾上邊向上結于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聯絡各經筋。
⑺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邊,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后面,進入并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于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于額角。
⑻手太陽經筋:起于和無名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結于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系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于額角。
⑼手少陽經筋:起于食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⑽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結于魚際后,行于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于肩髃前方,上面結于缺盆,下面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⑾手少陽經筋:起于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脅的前后;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
⑿手少陽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銳骨(豆骨),向上結于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臍部。
⒋皮部皮部,是指體表的皮膚按經絡和分布部位分區(qū)。《素問?皮部論》:“皮有分部”:“皮者,脈之部也”。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經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稱為十二皮部。“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就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皮表的分區(qū),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布所在。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