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側矯正技術的改進:
舌側矯正技術出現(xiàn)于1982年,由于其技術難度較大,最初臨床適應證受到較大局限,如牙列嚴重擁擠、閉鎖性深覆等均不能使用。同時,由于托槽粘著于牙齒舌面,對于舌體有一定刺激,部分患者不能適應的。由于以上原因,舌側矯正技術自推出以后至上世紀90年代的十余年中,發(fā)展并不迅速。但近年來該項技術在舌側托槽結構、弓絲彎制與計算機結合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進,使操作難度明顯簡化,從而其臨床應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如舌側托槽改形,弓絲由上方插入,而不是中部嵌入結扎,研制出舌側直絲弓矯正托槽和自鎖托槽,托槽外形改為圓型減少了對舌的刺激。每顆前牙的托槽上伸出一小平板,前牙連成一小平面板,使得覆深的錯病例亦可應用這項技術。
此外,最大的技術改進是在舌側托槽定位及弓絲彎制方面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使整個治療過程更精確、更簡化。目前,在日本正畸醫(yī)師使用舌側矯正技術已較為普遍,特別是開業(yè)醫(yī)師。在韓國,使用者也較以前有所增加。這一情況在中國的口腔正畸臨床上也反映出來。一些中國正畸醫(yī)師開始應用舌側矯正技術,同時也有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報道發(fā)表。盡管如此,舌側矯正技術仍屬于難度較大,不易掌握的矯正技術,并非每名正畸醫(yī)師都能夠開展。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但是在患者群中有一些成年人,如演藝人員等有特殊需求,兼之舌側矯治的收費大約為一般正畸治療收費的3~4倍。因而要求掌握這項技術的醫(yī)師不少,這也將對我國臨床矯治的發(fā)展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