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骨的四突分別稱為額突、顴突、腭突和牙槽突。
1.額突系一峰韌骨突,聳立于上頜體之內上方,其上、前、后緣分別依次與額骨、鼻骨和淚骨連接。額突參與淚溝的組成,若上頜骨骨折累及鼻腔及眶底時,應仔細復位,以保證鼻淚管的通暢。
2.顴突粗短呈三角形,伸向外上與顴骨相接。
3.腭突系水平骨板,在上頜體與牙槽突的移行處伸向內側,與對側腭突在正中線相接,形成腭正中縫,參與構成口腔頂及鼻腔底。腭突參與構成硬腭前3/4,該面有許多小孔,以通血管,尚有多數(shù)凹陷容納腭腺。腭突下面于上頜中切牙之腭側、腭正中縫與兩側尖牙的連線交點上有切牙孔(或門齒孔、腭前孔),向上后通入兩側切牙管,有鼻腭神經及血管通過。鼻腭神經阻滯麻醉時,麻藥即注入切牙孔或切牙管內。腭突下面之后外近牙槽突處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有縱行之溝或管,通過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經。腭突后緣呈鋸齒狀與腭骨水平部相接。
4.牙槽突又稱牙槽骨,自上頜體向下方伸出,系上頜骨包圍牙根周圍的突起部分,厚而質松。兩側牙槽突在正中線結合形成蹄鐵形的牙槽骨弓。牙槽突容納牙根的深窩稱牙槽窩。牙槽窩的形態(tài)、大小、數(shù)目和深度與所容納的牙根相適應。其中。以尖牙的牙槽窩最深,磨牙的牙槽窩最大。牙槽窩的游離緣稱牙槽嵴。兩牙之間的牙槽骨稱牙槽間隔。多根牙諸牙根之間的牙槽骨稱牙根間隔。牙槽骨內、外骨板均由骨密質構成,中間夾以骨松質。牙槽突唇、頰側骨板較薄,且有多數(shù)小孔通向其內的骨松質。因此,可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施行上頜牙及牙槽骨手術。牙槽窩周壁稱為固有牙槽骨,包被于牙周膜的外圍,骨面有多數(shù)小孔,又稱篩狀板,因其骨質致密,X線片上呈現(xiàn)包繞在牙周膜周圍的白色線狀影像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又稱為硬板。故硬板、固有牙槽骨及篩狀板系指同一部位。硬板對于診斷牙周病有一定意義。
上頜骨牙槽窩的唇、頰側與腭側骨板的厚薄不一,一般上頜牙的唇、頰側骨板均較腭側者為薄。上頜第一磨牙頰側骨板因有顴牙槽嵴而使之增厚。上頜第三磨牙牙根遠中面的牙槽骨骨質甚松。了解牙槽窩的骨板厚薄關系,有利于拔牙時的脫位運動。
上頜骨牙槽突與腭骨水平部共同圍成腭大孔。該孔一般位于上頜第三磨牙腭側牙槽嵴頂至腭中線弓形面的中點上,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標志則為上頜第三磨牙腭側齦緣至腭中縫連線的中外1/3的交點上,距硬腭后緣前約0.5c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