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語出《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古代深懂養(yǎng)生之道的人在教育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四時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于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體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fā)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欲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固而調順,每個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愿望。這種既重視調養(yǎng)“精、氣、神”又積極防御外來邪氣的認識,是中醫(yī)學預防保健的主導思想。
中醫(yī)認為,疫邪是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時行之邪?!饵S帝內經》指出:“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已經明確了疫邪傳染性強、發(fā)病癥狀相似的特征?!秱摗?、《諸病源候論》等書記載了古代疫病流行時橫遭滅門絕族的慘狀,說明了疫病的嚴重危害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疫病反復流行,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類疾病。
在瘟疫猖獗流行時,古代醫(yī)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其客觀規(guī)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吨T病源候論》中已經明確:在節(jié)氣不和,寒暑乖候,或者暴風疾雨、霧露不散等情況下,則民多疾疫。就是說:瘟疫的發(fā)生和流行,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與氣候的反常變化有關?!稖匾哒?middot;原序》中更認識到:“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并指出這種“戾氣”是肉眼不能察覺、不能觸知、耳不得聞、鼻不得嗅的一種具傳染性的病原體。關于瘟疫的傳染途徑,《溫疫論。原病》中明確為“邪從口、鼻而入”。這些認識為預防疫邪傳播流行提供了指導。
防避疫邪,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使正氣充盛于體內,則邪氣不能相干擾?!饵S帝內經》說:“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避其毒氣”是強調未病者的預防和自我保護,而強調“正氣存內”正是與現(xiàn)代醫(yī)學提出的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調攝起居,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才能減少感染疫病的機會。
預防時行疾病,“避其毒氣”十分重要。流行性傳染病多從口、鼻兩個途徑侵襲人體。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吃腐爛、不潔食物,不用病人用過的餐具;飯店搞好餐具消毒,可以防止病從口入。自鼻入者,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則需順應天時,避免吸入帶有“疫癘之氣”的濁氣,在氣候反常、大災大荒、疫病流行時,尤其要注意防范。傳染病人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器具、穿過的衣服都要消毒。
最近,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部分地區(qū)流行,防控工作任重道遠,僅以古人的經驗拿出來供現(xiàn)代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