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互相斗爭的過程。邪正斗爭的勝負,決定著疾病的進退。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轉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導臨床治療的一個重要法則。
1.扶正與祛邪的概念及關系
所謂扶正,即是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補虛方法,包括針灸、氣功及體育鍛煉等,而精神的調攝和飲食營養(yǎng)的補充對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謂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瀉實之法,不同的邪氣,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樣。
扶正與祛邪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扶正有醫(y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即所謂正復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2.扶正祛邪的運用原則
運用扶正祛邪法則時,要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分析正邪雙方消長盛衰的情況,并根據正邪在矛盾斗爭中的地位,決定扶正與祛邪的主次和先后??偟脑瓌t是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一般有如下幾種情況:
?。?)扶正
適用于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而邪氣也不盛的虛性病證。如氣虛、陽虛的病人,應采取補氣、補陽的方法治療;陰虛、血虛的病人,應采取滋陰、補血的方法治療。
?。?)祛邪
適用于以邪盛為主要矛盾,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如表邪盛者,宜發(fā)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滯,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如熱邪與腸中糟粕互結,應采取下法;實熱實火,宜用清熱瀉火之法;寒證宜用溫中祛寒方法;濕證宜化濕、利濕;食積脹滿,則宜用消導方法;有痰的應祛痰;有瘀血的,應活血化瘀等,均屬祛邪范圍。
(3)扶正與祛邪兼用
適用于正虛邪盛,單扶正則易留邪,單祛邪則易傷正的病證。此時兩者同時兼用,則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但在具體運用時,還應分清是以正虛為主,還是以邪盛為主。正虛較急重的,應以扶正為主,兼顧祛邪;而邪盛較急重的,則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
適用于雖然邪盛正虛,但正氣尚能耐攻,或同時兼顧扶正反而會助邪的病證。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證,瘀血不去,則崩漏難止,故應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補血。
?。?)先扶正后祛邪
適用于正虛邪盛,以正虛為主的病人,因正氣過于虛弱,兼以攻邪,則反而更傷正氣,故應先扶正后祛邪。如某些蟲積病人,因正氣太虛弱,不宜驅蟲,應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氣得到一定恢復,然后再驅蟲消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