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8日 19:00-22:00
詳情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病機制是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知識點,以便廣大考生參考學習。
(一)肺動脈高壓的形成機制
肺動脈高壓的形成因素包括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解剖性因素和血容量增多及血液黏稠度增加三類,其中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最重要)可通過干預而改善,如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經過治療、缺氧和高碳酸血癥得到糾正后,肺動脈壓可明顯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可恢復到正常范圍。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癥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縮、痙攣,其中缺氧是肺動脈高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1)缺氧:
①缺氧時收縮血管的活性物質增多,如白三烯、5-羥色胺(5-HT)、血管緊張素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使肺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增加
;②缺氧時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滯度增加:慢性缺氧骨髓造血功能亢進,產生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
③缺氧還可使交感神經興奮,醛固酮增加,使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多。
④缺氧還可使平滑肌細胞膜對Ca2+的通透性增加,細胞內Ca2+含量增高,肌肉興奮—收縮耦聯(lián)效應增強,使肺血管收縮。
另外內皮源性舒張因子(EDRF)和收縮因子(EDCF)的平衡失調,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縮中也起一定作用。
(2)高碳酸血癥時,酸中毒使血管對缺氧的收縮敏感性增強,肺動脈壓增高。
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性因素
①慢性支氣管周圍炎累及鄰近的肺小動脈,引起血管炎,導致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
②肺氣腫時肺泡內壓增加,壓迫毛細血管;
③肺泡壁破裂造成毛細血管網的毀損,嚴重時導致肺循環(huán)阻力增大,肺動脈增高;
④慢性缺氧導致肺血管重建,肺小動脈平滑肌細胞肥大,纖維組織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
(二)心臟病變和心力衰竭
主要因素是缺O(jiān)2和CO2潴留引起了肺小動脈痙攣,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時,右心代償性肥大,隨著病情發(fā)展,右心室擴大及功能衰竭,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左心室肥大、衰竭。此外,心肌缺氧、乳酸堆積;反復感染,細菌毒素作用;酸堿水電解質失衡所致的心律失常等均可影響心肌,促進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