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拼音:yóu 注音:ㄧㄡˊ
部首:疒 部外筆畫(huà):4 總筆畫(huà):9
五筆86:UDNV 五筆98:UDNV 倉(cāng)頡:KIKU 鄭碼:TGR 電碼:4001
筆順編號(hào):413411354 四角號(hào)碼:00112 UNICODE:75A3
yóu ㄧㄡˊ
一種皮膚病,病原體是一種病毒,癥狀是皮膚上出現(xiàn)黃褐色的小疙瘩,不痛也不癢(俗稱(chēng)“瘊子”)。
verruca wart
粵語(yǔ):jau4 客家話:[海陸豐腔]riu2[客英字典]ju2[臺(tái)灣四縣腔]ju2[梅縣腔]ju2[客語(yǔ)拼音字匯]yiu2[寶安腔]ju2(jiu2)
疣 肬 yóu〈名〉
皮膚病名 [wart]
肬,贅也。從肉,尤聲。——《說(shuō)文》
肬,腫也。——《廣雅》
今學(xué)曾未如肬贅。——《荀子·宥坐》。注:“結(jié)肉。”
病原體是一種病毒,癥狀是皮膚上出現(xiàn)跟正常的皮膚顏色相同的或黃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癢,多長(zhǎng)在面部、頭部或手背等處。如:疣子(疣。皮膚上長(zhǎng)的肉瘤);疣瘡(疣子)
用同“尤”。怨恨,歸咎;過(guò)失 [hate;fault]
三皇之時(shí),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zhì)樸,豈復(fù)須章黼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chēng)有德,而孰疣之。——漢· 牟融《理惑論》
《午集中》《疒字部》 ·疣 ·康熙筆畫(huà):9 ·部外筆畫(huà):4《廣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音由?!队衿方Y(jié)病也。今疣贅之腫也?!夺屆非鹨?,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肚f子·大宗師》附贅縣疣。《山海經(jīng)》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其中多滑魚(yú),食之已疣?!蹲ⅰ佛?,贅也。音由,結(jié)肉也。 又《集韻》尤救切,音宥。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