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縷子的外觀很像蒔蘿,嘗起來的味道卻像小茴香(cumin),是個很容易讓人混淆的香料;尤其在東方社會,時常與小茴香交錯使用,就連廚師也搞不清楚到底本尊為何?在香料市場的交易中,葛縷子也被稱作“外國小茴香”,其中的相似處可見一斑。
葛縷子的產(chǎn)地遍布世界各地:北非、地中海沿岸國家、中東歐洲、北美都包括在內(nèi)。若以消耗量來說,荷蘭與德國名列前茅。與香菜子一樣,所謂的香料葛縷子指的也是種子部分,其翠綠的葉子有時可當(dāng)做香草食用;至于葛縷子的莖也是可以吃的,乍看與防風(fēng)草(parsnip)并無二致。
以現(xiàn)存的資料推測,葛縷子應(yīng)該是最早被人類種植的香料。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葛縷子與其他多種香料一樣,身兼食物與醫(yī)藥兩角。羅馬人喜歡將葛縷子加在蔬菜與魚類烹調(diào)的菜肴中;希臘人則將葛縷子視為自然的胭脂,它可以帶給女性健康的膚色;凱薩大帝的軍隊用來果腹的面包也是由葛縷子的莖與牛奶制作而成的。
中世紀(jì),人類開始大量種植葛縷子,其用在食物的機會也更多了。湯汁、蔬果、豆子、面包,人們的口味幾乎完全被葛縷子所征服,當(dāng)時最受歡迎的水果是烤蘋果,一旁的配料便是葛縷子。
中世紀(jì)也是葛縷子的移民時期,它進(jìn)入了阿拉伯半島。對已經(jīng)非常習(xí)慣食用香料的阿拉伯人來說,葛縷子的到來當(dāng)然受到莫大的歡迎,它被稱做karawya,很明顯地,這就是今日葛縷子英文名稱的源頭。
在民間信仰里,每個香料似乎都難免沾惹上一點神秘氣息,葛縷子也不例外。人們相信它是失物的克星,怎么說呢?如果你把葛縷子磨碎,放在心愛的物品里,保證可以永遠(yuǎn)擁有,絕對不會被宵小偷走。以后的人擴大解釋,將葛縷子當(dāng)做忠貞的象徵,只要有了它,情人都可以白頭偕老、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