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杏仁潤物也?!侗静荨吩?,潤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
《本草經疏》:麻子,性最滑利。甘能補中,中得補則氣自益,甘能益血,血脈復則積血破,乳婦產后余疾皆除矣。風并于衛(wèi),則衛(wèi)實而榮虛,榮者,血也、陰也?!督洝吩?,陰弱者汗自出。麻仁益血補陰,使調和,風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氣從小便而出也。
《藥品化義》:麻仁,能潤腸,體潤能去燥,專利大腸氣結便閉。凡老年血液枯燥,產后氣血不順,病后元氣未復,或稟弱不能運行皆治。大腸閉結不通,不宜推蕩,亦不容久閉,以此同紫菀、杏仁潤其肺氣,滋其大腸,則便自利矣。
《本草述》:麻子仁,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故于大腸之風燥最宜。麻仁之所療者風,然屬血中之風,非漫治風也,而其所以療風者,以其脂潤而除燥,蓋由于至陽而宣至陰之化,非泛泛以脂潤為功也。
《本草思辨錄》:仲景麻仁丸證,是脾受胃強之累而約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與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剛,能入脾滋其陰津,化其燥氣。但脾至于約,其中之堅結可知,麻仁能擴之不能破之,芍藥乃脾家破血中之氣藥,合施之而脾其庶幾不約矣乎。夫脾約由于胃強,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獨降,有資于肺,肺亦焉得不顧,故又佐以大黃、枳、樸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約標名者,以此為太陽陽明非正陽陽明也。兼太陽故小便數,小便數故大便難,治法以起脾陰化燥氣為主。燥氣除而太陽不治自愈,故麻仁為要藥。
《本經》:補中益氣。
《別錄》: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后余疾。
《藥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澀及熱淋。
《唐本草》:主五勞。
《食療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jié)不通、發(fā)落,通血脈。
《本草拾遺》:下氣,利小便,去風痹皮頑,炒令香搗碎,小便浸取汁服;婦人倒產吞二七枚。
《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長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
《綱目》: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涂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
《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