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內氣體交換中斷短至4~5分鐘,幾乎總會導致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性損傷,特別是大腦。
當災難性事件中患者氣道通暢或通過口咽吸引,頭-頸-下頜位置改變或將舌或異物從聲門移開后,氣道很快恢復暢通時,手控復蘇袋和面罩可提供足夠的通氣。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來仔細建立經鼻或經口氣管插管。然而,如果上氣道阻塞是由于鼻,口咽或喉損傷或阻塞時,就需要緊急建立通道直接進入氣管,以防止窒息。
一些情況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需緊急控制氣道,其他情況下則允許較多的時間來準備。維持最佳氣道沒有禁忌證。
操作 當上氣道阻塞時,簡單的操作已足夠(如頸伸展;托頜;舌向前牽拉;手指清掃口咽,會厭和聲門;通過鼻道呼吸管吸引;或放置口咽氣道)。當懷疑聲門是由食物或異物阻塞時,可采用Heimlich法。
手控復蘇袋和面罩通氣用于上氣道未阻塞,危險性較小的患者。當患者通過手控復蘇袋和面罩氧合通氣穩(wěn)定時,氣管內插管較為安全(注意:在長期復蘇袋和面罩通氣時,可放置胃管以便在胃食道括約肌松弛患者中,使壓迫進入胃內的氣體排出)。
在缺乏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情況下,可使用食管充填通氣法幫助通氣。該裝置從口進入,用充填器或氣囊阻塞食管上段和鼻道。維持一條至喉部的開放氣道,以便經口對口或復蘇袋和面罩通氣時,氣體直接進入肺部,從而避免了胃液反流和肺吸入。
當上氣道阻塞不能清除時,可行環(huán)甲膜切開術緊急開放氣道。一根大口徑(12~14號)針或套管針通過環(huán)甲膜進入氣管。這種方法無論在院內或院外皆是救命之舉,可為更確切的氣道控制措施贏得時間。一手固定喉部,將無菌針經皮從環(huán)甲膜中線刺入,針頭略向下,注意不要刺穿氣管膜后壁或偏離正中線進入周圍大血管。一旦抽吸到空氣時則可證實已進入氣管,導管則可被引導至氣管內。一個三通開關和氧壓力源可提供簡單的間歇正壓通氣。
緊急環(huán)甲膜切開術可用最少的器具,建立緊急氣道,直至有更確切的治療方法。患者仰臥用物抬高肩部,頸伸展。無菌準備后,一手固定喉部,用刀片在中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環(huán)甲膜,進入氣管。刀柄,一次性鋼筆套,環(huán)甲膜切開包中的工具或手邊任何物品(最好中空)都可用于開放氣道。如果有氧氣,經所用的小管輸入。環(huán)甲膜切開術的并發(fā)癥包括出血,導管位置不當,皮下氣腫,氣胸和縱隔氣腫。
緊急氣管切開術是一種復雜的措施,需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操作,因此,很少使用。雖可在現(xiàn)場或床邊進行,最好在手術室由有經驗的外科醫(yī)生進行。病人體位同緊急環(huán)甲膜切開術,具有更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氣管內插管應盡早替代復蘇袋和面罩通氣,它可完全控制氣道,明顯減少患者的危險。由于口插管操作快于鼻插管,因此在緊急情況下,較多使用口插管,鼻插管則應用于患者的舒適已顯得較重要的場合。
目前已有一些質量可靠的不會扭曲,無毒性的一次性氣管插管,其尖端無損傷性,并有高容低壓氣囊。插管前,術者應熟悉所用的導管并檢查氣囊是否對稱性膨脹和不漏氣。旁邊應準備幾種尺寸的導管,大多數(shù)成年人使用內徑至少為8mm的導管。≥8mm的導管比小口徑導管好,因為它們利于分泌物吸引,減少呼吸功,有利于撤機,并能行支氣管鏡檢查。需要一個10ml的針筒為插入的導管氣囊充氣,并需壓力計以證實置入的導管氣囊內的壓力<30cmH2 O.
直片型或McIntosh弧片型喉鏡,均可使用,對患者使用的喉鏡類型和鏡片的尺寸的經驗很重要。使用這兩種喉鏡的患者體位和暴露會厭和聲門的技術不同。需要有連接氣管插管和Ambu袋,供濕化和/或O2 的T字管,或呼吸機的各種連接器。一些醫(yī)生使用導管內引導鋼絲,一些則管外涂抹潤滑劑以協(xié)助插管。使用利多卡因噴霧或含漱可減輕清醒患者的痛苦。口插管后,放入咬墊并將導管用膠帶固定于嘴角。
插管位置正確時,通氣時兩肺應產生清晰呼吸音,而胃內無氣泡聲。然而,最可靠判斷氣管內導管位置的方法是潮氣末CO2 監(jiān)測。無法探測到CO2 則說明導管進入食道,導管必須盡快重插,因為很快可發(fā)生嚴重的腦缺氧。如果左側呼吸音減低或消失,導管應退出1~2cm(氣囊放氣),使其從右主支氣管移出。導管插入后應胸部攝片以檢查導管口是否在氣管的中1/3處以及氣囊至少在聲門下2cm,確定導管未插入右主支氣管。定期胸部攝片以證實導管位置。
頸椎損傷或頸椎?。ㄈ珙愶L關性脊椎炎)患者,下頜疾病患者或顳頜關節(jié)障礙患者,不能行口插管,則行經鼻氣管插管,與口插管相比,經鼻氣管插管在清醒未麻醉的病人中更容易,插管位置更安全,可避免導管咬破,但其鼻竇炎發(fā)生率更高。如果插管不成功,則需盡快借助于纖維支氣管鏡,插管應穿插于纖維支氣管鏡外,經鼻或經口插入。
氣管切開術最好作為選擇性手術在手術室中或控制的ICU中進行操作。大多數(shù)氣管切開是在經氣管內插管控制氣道而穩(wěn)定的病人進行。復雜的帶有高容低壓氣囊的聚乙烯導管(除在小孩中,可用無氣囊導管),以及有可更換的內管便于清除管內分泌物者較常使用。網(wǎng)狀外套管可允許永久氣管切開患者在不進行呼吸支持時可以說話,甚至在氣囊仍應充氣情況下也行。然而網(wǎng)狀外套管與氣管內肉芽組織的增生有關,使用仍有爭論。氣管切開導管可和吹氣通過聲帶的裝置相接,允許發(fā)音,甚至在持續(xù)機械通氣情況下。使用T字管和氣管切開環(huán),持續(xù)濕化能明顯減少導管凝塊形成。
插管后頭幾天內換管危險性高,因其竇道尚未形成;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后期換管危險少,但應注意病人體位,無菌措施和對氣囊放氣后流入氣管內的分泌物的吸引,用導管引導將舊導管拔出后新導管插入。當永久性拔除導管時,可使用油脂紗布和敷料加壓閉塞,減少氣體逸漏并促進氣管切開創(chuàng)口閉合。
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均需適當?shù)臐窕瑐诘臒o菌處理,適當?shù)臍饽覊毫S持,頸部固定和無菌細致的吸引技術。
并發(fā)癥包括唇,齒,舌和聲門上,下區(qū)的損傷。導管誤插入食管將導致胃擴張甚至破裂,以及反流胃內容物的吸入。任何經喉插管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聲帶,引起潰瘍,缺血和長期聲帶麻痹,后期可產生聲門下狹窄。
所有氣管內導管的頂端都可能侵蝕支氣管壁或由于氣囊壓迫而致缺血性壞死。大血管出血(如無名動脈),瘺管(特別是氣管食管瘺),氣管狹窄在插管后都可發(fā)生,但少見。使用均勻膨脹的氣囊并相對固定導管可減少導管頂部損傷氣管。使用適當尺寸導管,配有高容低壓氣囊,并且經常測定氣囊內壓力(每8小時1次)使其在<30cmH2 O以下,可降低壓迫性缺血性壞死的發(fā)生率,但休克,低心輸出量或敗血癥病人,仍特別易于發(fā)生這類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