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腦底部包括哪些結構?”相信是準備參加腦電圖學專業(yè)水平考試的朋友比較關注的事情,為此,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內容如下:
丘腦底部是丘腦與中腦被蓋之間的過渡區(qū),內側和嘴側是下 丘腦,腹側和外側界是中腦大腦腳和內囊。除紅核和黑質的嘴側,上達該區(qū)外,還包括了丘腦底核、未定帶核底丘腦網狀核團,以及經過該區(qū)底纖維束即紅核前區(qū)(Forel - H區(qū))、豆狀袢和豆狀束(H2區(qū))和丘腦束(H1區(qū))。
丘腦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又稱Luys體,是丘腦底部中的最主要核團,位于底丘腦和中腦的移行部,在冠狀切面上呈雙凸鏡形,位于乳頭體背外側,緊貼內囊后肢的內側緣和大腦腳底上部的背內側面。STN的背內側是豆狀束的延續(xù),即H2 區(qū);此核的下部位于大腦腳底的背面,其后端伸至底丘腦與中腦被蓋的移行區(qū),且與黑質的上端相延續(xù),居黑質前端的背外側。
丘腦底核的傳入纖維來自大腦皮質(4、6區(qū))、蒼白球外側部、 丘腦和網狀結構,傳出纖維投射至蒼白球和黑質網狀部。其中最重要的是,丘腦底核發(fā)出興奮性的谷氨酸能纖維投射至Gpi -SNr 復合體,Gpe則發(fā)出移植性GABA能纖維投射至丘腦底核。
未定帶是一條灰質帶,位于丘腦與豆狀核之間,向外與丘腦網狀核相續(xù)。接受蒼白球和大腦皮層運動前區(qū)的纖維,與丘腦板內核群、紅核及中腦被蓋之間有密切的纖維聯(lián)系。
紅核前區(qū)(Forel-H區(qū))又稱Forel被蓋區(qū),此區(qū)的細胞稱 為紅核前區(qū)核。
其纖維包括齒狀核丘腦束、紅核丘腦束和豆狀束,后者中止于紅核前區(qū)核。由此核發(fā)出的纖維止于紅核和中腦網狀結構。
豆狀束(lenticular fasciculus)又稱H1區(qū),位于蒼白球內側部的背側,由蒼白球背內側發(fā)出的纖維組成,經丘腦底核的嘴側 穿過內囊。
在未定帶的腹側,此束比較明顯,此束向尾側與豆狀袢合并,形成紅核前區(qū)。豆狀袢(lenticular ansa)的纖維起自蒼白球腹側,向腹內側和嘴側繞過內囊后腳,進入紅核前區(qū)。丘腦束又稱H2區(qū),位于丘腦的腹側,由幾束纖維組成。
來自豆狀束的纖維,沿未定帶的背側面向背外側,中止于丘腦腹前核和腹中間核;另一部分纖維離開丘腦束,向背側、尾側核內側,中止于丘腦板內核群的中央中核;尚有來自小腦齒狀核的纖維,經丘腦束中止于丘腦腹中間核的嘴側部,有的纖維中止于嘴側的丘腦板內核。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丘腦底部包括哪些結構?”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腦電圖學專業(yè)水平考試知識及內容,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