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影響因素|臨床意義:
【參考范圍】
胞漿中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在單核細胞、吞噬細胞中此類酶的含量較多且多數受到氟化鈉(NaF)抑制;粒細胞、淋巴細胞、部分幼紅細胞、巨核細胞和血小板等呈陰性。
【影響因素】
1.酶的活性隨標本采集后的時間而逐步下降,應取材2d內染色。
2.a-NAE最佳反應pH為6.0~6.3之間。
3.染色時間和溫度要相對恒定。
4.各種基質試劑由于其產品衍生物較多,染色效果可隨產地、生產廠商及不同批號等因素相差甚遠,所以每次操作應設陰、陽性對照。
5.在酯酶染色反應中切記基質濃度過高,以防引起背景污染,沖洗困難,特別在冬天,易使涂片表面產生脂質沉淀,影響結果觀察。
【臨床意義】
1.非特異性酯酶又稱單核細胞酯酶,主要存在于單核細胞和組織細胞內,正常單核細胞細胞各階段均成陽性,且可被氟化鈉抑制。
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可呈陽性或弱陽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呈強陽性,但不被氟化鈉抑制。
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般為陰性。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