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身份識別障礙: 特征表現(xiàn)為強烈而持久的異性認同,對個體的解剖(指定)性別持續(xù)不滿或?qū)€體性別角色表示厭惡。
內(nèi)心性身份是個體對自己性別屬性的主觀感受,亦即清楚地意識到"我是男人"或"我是女人".性身份是個體對男性或女性的個人感覺。性角色是客觀的,是公眾對個體是男是女抑或兩性人的表達。性角色就是個體向他人或自己表現(xiàn)自己是男是女的程度而所作和所說的一切。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性身份和性角色是一致的??墒切陨矸菡系K的患者,卻在自身的解剖性別和性身份之間體驗到極度的不協(xié)調(diào)。
盡管生物因素,如性器官和出生前的激素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性身份,但是一個穩(wěn)定的,協(xié)調(diào)的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形成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如父母的情感紐帶角色以及親子關系。
當性別稱呼和撫養(yǎng)方式混亂時,兒童會難以確定自己的性身份或性角色??墒牵灰詣e稱呼和撫養(yǎng)方式明確,即使生殖器分化不良,一般也不會影響兒童的性身份識別。易性癖者通常在兒童期就存在性身份識別問題(見下文)。但是大多數(shù)存在性身份沖突的兒童在成年后不會有性身份障礙。
兒童性身份障礙通常出現(xiàn)在2歲左右,患兒偏好異性服飾,堅稱自己為異性,強烈且持久地渴望加入典型的異性游戲和活動,對自身性別存在消極情緒。例如,一個小女孩會堅信自己將長出陰莖,變成男孩;她會站著小便。小男孩可能會蹲坐著小便,希望除去陰莖和陰囊。絕大多數(shù)此類患兒在6~9歲時才被發(fā)現(xiàn)。
診斷
診斷標準須符合如下條件:存在兩種易性標志(渴望或堅稱自己為另一性別),對自身性別的不適感或?qū)ψ陨硇詣e角色的厭惡感。易性標志絕不僅僅是渴望成為異性從中獲得人文益處。例如,一個男孩子說他想做女孩,這樣他就可以像他的小妹妹一樣受到特殊照顧,但這并不表示他有性身份障礙。要確診性身份障礙需要有顯著的痛苦或者在社會,職業(yè)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明顯損害。如果個體僅僅熱衷于異性裝扮或其他異性活動,而沒有反復發(fā)作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損害,或者個體在軀體上具有兩性癥狀(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生殖器分化不良,雄激素失敏綜合征),均不能診斷為性身份障礙。
性角色行為遵從一系列傳統(tǒng)的男性或女性習慣。比起男孩子的娘娘腔,西方文化更能包容年輕女孩的假小子行為(通常并不伴有性身份障礙)。許多男孩扮作女孩或母親的角色,包括穿戴姐妹或母親的衣服。這種行為通常是正常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種行為和伴隨的希望表達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成為異性偏執(zhí)。這時才應考慮診斷為兒童性身份障礙。<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