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yīng)用涉及權(quán)限:查看權(quán)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中藥詞典 > 正文

甘草-中醫(yī)藥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甘草:

【拼音名】Gān Cǎo

【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

【來源】為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狀莖。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種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殘莖,按粗細分別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壯,呈圓柱形,味甜,外皮紅棕色或暗棕色。莖直立,基部帶木質(zhì),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柄長約6厘米,托葉早落;小葉7~17片,卵狀橢圓形,長2~5.5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圓,基部渾圓,兩面被腺體及短毛。夏日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花密集;花萼鐘狀,被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蝶形花冠淡紅紫色,長1.4~2.5厘米,旗瓣大,矩狀橢圓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二體雄蕊。莢果條狀長圓形,常密集,有時呈鐮狀以至環(huán)狀彎曲,寬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狀腺體;種子2~8粒,扁圓形或稍腎形。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qū)。

【栽培】喜干旱氣候。適于生長在砂土或砂質(zhì)壤土地帶,但不宜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區(qū)栽種。種子繁殖,穴播(條播亦可),播種前用30℃左右的水浸2~3小時后播種。行距1尺,穴距5寸開穴,穴深2寸,每穴播種5~10粒,覆土5分,每畝播種量3~5斤。生長期間,除苗期外,不宜過多澆水。追肥以施用氮、磷肥為主。

【化學(xué)成份】根及根狀莖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即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C42H62O16)6~14%,為甘草的甜味成分,是一種三萜皂甙。甘草酸水解產(chǎn)生一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即glycyrrhetinic acid,C30H46O4)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C6H10O7)。并含少量甘草黃甙(即甘草甙l(fā)iquiritin,C21H22O9,為一種黃烷醇flavanone的甙,其甙元名甘草素liquiritigenin,,C15H12O4和甘草苦甙glycyamarin)、異甘草黃甙(iso-liquiritin,,C21H24O9)、二羥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 即grabric acid,C30H46O5)、甘草西定(licoricidin,,C25H32O5,即3‘,6-二異戊烯-2’,4‘,5-三羥基異黃烷)、甘草醇(glycyrol,C21H18O6)、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C22H20O6)、異甘草醇(iso-glycyrol,C21H18O6),此外,尚含有甘露醇(mannite)、葡萄糖3.8%、蔗糖2.4~6.5%、蘋果酸、樺木酸(betulicacid,C30H48O3)、天冬酰胺、菸酸、生活素(biotin,C10H16O3N2S)296微克/克、微量揮發(fā)油為甘草特有臭氣的來源及淀粉等。

【炮制】炙甘草:將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后稍悶,放鍋內(nèi)炒至深黃色和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炙甘草能補脾益氣。主治咽喉腫痛,咳嗽,脾胃虛弱,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癔病,癰癤腫毒,藥物及食物中毒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用法用量】0.5~3錢。

【注意】不宜與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附方】1.胃、十二指腸潰瘍:甘草10克,雞蛋殼15克,曼陀羅葉0.5克,共研細粉,每服3克,每日3次。

2.癔?。海ǜ墅湸髼棞└什?錢,大棗1兩,浮小麥4錢,水煎服。

3.心虛氣悸,脈結(jié)代(早期搏動):炙甘草、黨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各3錢,桂枝1.5錢,生姜3片,大棗5枚。陰虛內(nèi)熱,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姜,加靈磁石5錢,牡蠣1兩;氣虛者加黃芪3錢,五味子1.5錢。

【備注】1.商品甘草主要分東甘草和西甘草兩大類,東甘草主產(chǎn)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東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西甘草主產(chǎn)于西北的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山西及陜西北部,原植物也是此種。

2.西甘草之產(chǎn)于新疆及甘肅西北部的,除甘草外,尚有:

(1)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與甘草相似。

(2)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當(dāng)?shù)嘏c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藥。分布于新疆及甘肅西北部。

(3)黃甘草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肅及新疆。質(zhì)地較甘草燒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yīng)試指導(dǎo)
    仿真試卷
    思維導(dǎo)圖
    立即領(lǐng)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