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一)簡述
血紅蛋白常被稱為“血色素”,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紅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亞血紅素組成的結合蛋白質,血紅蛋白除能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外,尚可與某些物質作用形成多種血紅蛋白衍生物,在臨床上可用以診斷某些變性血紅蛋白癥和血液系統疾病。如缺鐵性貧血時,血紅蛋白量減少程度較之紅細胞減少程度明顯;巨幼細胞性貧血時,則紅細胞計數減少程度較之血紅蛋白量減少程度明顯。
(二)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確定貧血的類型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
1.血紅蛋白量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原病和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等。
(2)創(chuàng)傷大量失水、嚴重燒傷。
(3)用藥應用對氨基水楊酸鈉、伯氨喹、維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紅蛋白量減少
(1)出血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相同,見于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急、慢性腎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于缺鐵性貧血,由慢性和反復性出血引起,如胃潰瘍、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于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