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醫(yī)教科技有限公司

蘋果版本:8.6.4

安卓版本:8.6.4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師資格_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熱門資訊,實時推送
Yishimed66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師資格_微信視頻號
官方視頻號
免費直播,訂閱提醒
微信掃碼即可關注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師資格考試指導老師
考試指導老師
備考規(guī)劃,專屬指導
微信掃碼添加老師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_官方抖音號
官方抖音號
分享更多醫(yī)考日常
抖音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 > 輔導精華 > 中醫(yī)/中西醫(yī)
2025年醫(y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快速查題入口

常見中醫(yī)病證——心悸

2010-07-26 13:41 來源:
打印
字體: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發(fā)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可呈持續(xù)性。

  【病因病機】

  1.病因

 ?。?)體虛勞倦:稟賦不足,素質虛弱,或久病傷正,耗損心之氣陰,或勞倦太過傷脾,生化之源不足,氣血陰陽虧乏,臟腑功能失調,致心神失養(yǎng),發(fā)為心悸。

 ?。?)七情所傷: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動搖,不能自主而心悸。長期憂思不解,心氣郁結,陰血暗耗,不能養(yǎng)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心悸。此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于下,火逆于上,動撼心神亦可發(fā)為驚悸。

  (3)感受外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于心,痹阻心脈,心血運行受阻,發(fā)為心悸?;蝻L寒濕熱之邪,由血脈內侵于心,耗傷心氣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溫病、疫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yǎng),或邪毒內擾心神,如春溫、風溫、暑溫、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4)藥食不當: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蘊熱化火生痰,痰火上擾心神則為悸?;蛞蛩幬镞^量或毒性較劇,耗傷心氣,損傷心陰,引起心悸。如中藥附子、烏頭、雄黃、蟾酥、麻黃等,西藥銻劑、洋地黃、奎尼丁、阿托品、腎上腺素等,或補液過快、過多等。

  2.病機

  心悸的病因雖有上述諸端,然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其病位在心,而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如心之氣血不足,心失滋養(yǎng),搏動紊亂;或心陽虛衰,血脈瘀滯,心神失養(yǎng);或腎陰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濟,心腎不交;或腎陽虧虛,心陽失于溫煦,陰寒凝滯心脈;或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心氣失暢;或脾胃虛弱,氣血乏源,宗氣不行,血脈凝留;或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擾動心神;或熱毒犯肺,肺失宣肅,內舍于心,血運失常;或肺氣虧虛,不能助心以治節(jié),心脈運行不暢,均可引發(fā)心悸。

  心悸的病理性質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yǎng),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xiàn)。臨床上陰虛者常兼火盛或痰熱;陽虛者易夾水飲、痰濕;氣血不足者,易兼氣血瘀滯。醫(yī)學教 育網搜集整理

  心悸初起以心氣虛為常見,可表現(xiàn)為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心脾兩虛,心虛膽怯,氣陰兩虛等證。病久陽虛者則表現(xiàn)為心陽不振,脾腎陽虛,甚或水飲凌心之證;陰虛血虧者多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等證。若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可出現(xiàn)陰陽俱損之候。若病情惡化,心陽暴脫,可出現(xiàn)厥脫等危候。

  【診斷要點】

  1.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3.可見數(shù)、促、結、代、緩、沉、遲等脈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驚恐、緊張,及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fā)。

  【類證鑒別】

  1.驚悸與怔忡

  心悸可分為驚悸與怔忡。大凡驚悸發(fā)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fā),多為陣發(fā)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可自行緩解,不發(fā)時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fā)生,常持續(xù)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病情較重,不發(fā)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癥狀。驚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與奔豚

  奔豚發(fā)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奔豚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fā)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fā)自少腹。

  3.心悸與卑惵

  《證治要訣。怔忡》描述卑惵癥狀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卑惵之胸中不適由于痞塞。心悸則緣于心跳,有時坐臥不安,但不避人,無情志異常。卑惵為一種以神志異常為主的病證,一般無促、結、代、疾、遲等脈象出現(xiàn)。

  【辨證論治】

  1.心虛膽怯證

  主癥: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shù)或細弦。

  病機概要: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yǎng),神搖不安。醫(yī)學 教 育網搜集整理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劑;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物: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等。

  2.心血不足證

  主癥: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病機概要:心血虧耗,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代表方劑: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等。

  3.陰虛火旺

  主癥: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思慮勞心則癥狀加重,伴耳鳴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shù)。

  病機概要: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心火內動,擾動心神。

  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代表方劑: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物: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遠志、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等。

  4.心陽不振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自,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病機概要:心陽虛衰,無以溫養(yǎng)心神。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劑: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附片、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等。

  5.水飲凌心證

  主癥: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惡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病機概要: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于心,擾亂心神。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代表方劑: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物: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等。

  6.瘀阻心脈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病機概要:血瘀氣滯,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yǎng)。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代表方劑: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等。

  7.痰火擾心證

  主癥: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病機概要:痰濁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擾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代表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連、山梔、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生姜、枳實、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等。

  【預防與調護】

  1.心悸每因情志內傷,恐懼而誘發(fā),故患者應經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樂觀,情緒穩(wěn)定,避免情志為害,減少發(fā)病。尤其心虛膽怯、心火內動及痰火擾心等引起的心悸,應避免驚恐及憂思惱怒等不良刺激。

  2.飲食有節(jié)。進食營養(yǎng)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平素飲食忌過飽、過饑,戒煙酒、濃茶,宜低脂低鹽飲食。心氣陽虛者忌過食生冷,心氣陰虛者忌辛辣炙煿,痰濁、瘀血者忌過食肥甘,水飲凌心者宜少食鹽。

  3.生活規(guī)律。注意寒暑變化,避免外邪侵襲而誘發(fā)或加重心悸。注意勞逸結合。輕證患者,可進行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疲勞,不加重癥狀為度,應避免劇烈活動及強體力勞動。重癥患者,平時即有心悸、氣短等癥狀,應臥床休息,待癥狀消失后,也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

  4.心悸病勢纏綿,應堅持長期治療。獲效后亦應注意鞏固治療,可服人參等補氣藥,改善心氣虛癥狀,增強抗病能力。積極治療原發(fā)證,如胸痹、痰飲、肺脹、喘證、痹證等,對預防心悸發(fā)作具有重要意義。還應及早發(fā)現(xiàn)變證、壞病的先兆癥狀,結合心電監(jiān)護,積極準備并做好急救治療。

題庫小程序

  • 距2025醫(yī)師綜合筆試考試還有?
醫(yī)師資格公眾號
關注考試動態(tài)
發(fā)布考情動態(tài)
考試復習指導
免費1V1咨詢考試條件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 輔導課程
2024中醫(yī)醫(yī)師入學摸底測試解析

張鈺琪老師 2024-02-27 19:25--21:00

回看
2024醫(yī)考報名后如何安排復習時間

張鈺琪老師 2024-01-30 19:25--21:00

回看
2025年備考方案,供你選!
精品題庫
  • 密題庫會員
  • 題庫小程序
  • 醫(yī)考愛打卡
醫(yī)師密題庫會員
多維練習模式
仿真模擬實戰(zhàn)
專業(yè)解析+答疑
智能學習工具
原價:¥129-299
復購¥103.2-239.2
查看詳情
醫(yī)學題庫小程序
正保醫(yī)學題庫

· 每日一練 鞏固提升

· 仿真試卷 實戰(zhàn)演練

· 組隊刷題 互相激勵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醫(yī)考愛打卡
醫(yī)考愛打卡

· 每天一個知識點

· 配套精選練習題

· 隨時記錄打卡心情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圖書/資料
  • 精品圖書
  • 免費資料
  • · 考點回顧
  • · 考情分析
  • · 備考建議
  • · 思維導圖
  • · 基礎測評
  • · 高頻考點
立即領取
學習社區(qū)
  • 備考交流
  • 微信
  • 視頻號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共同進步!
尋找學習搭子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