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拾遺》
為樟科植物烏藥的塊根。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江蘇、陜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生用或麩炒用。
【性能】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應用】
1.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圣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醫(yī)學發(fā)明》);若寒凝氣滯痛經(jīng),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尿頻,遺尿。本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shù)、小兒遺尿,如縮泉丸(《校注婦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wěn)當。”
2.《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jīng)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chǎn)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每于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jīng),開郁散結,每于憂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生物堿及揮發(fā)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烏藥烷、烏藥烴,烏藥醇、烏藥酸、烏藥醇酯等。
2.藥理作用:烏藥對胃腸道平滑肌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其揮發(fā)油內服能興奮大腦皮質,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液循環(huán),升高血壓及發(fā)汗;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速,緩和肌肉痙攣疼痛;本品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以縮泉丸(烏藥、益智仁、山藥)加桑螵蛸化裁,治小兒遺尿,治療167例,痊愈83例,好轉43例(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5:26);以烏藥蟬衣散(烏藥、僵蠶、蟬衣、琥珀等)研細末,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用熱米湯調糊、敷臍,治療小兒夜啼,一般1療程(7天)治愈(四川中醫(yī),1994,5:39);烏藥順氣散(烏藥、麻黃、僵蠶、白芷、羌活、川芎等)水煎服,治療腦梗塞20例,結果:治愈18例,好轉2例,有效率100%(實用中醫(yī)藥雜志,1998,8:8)。另有用烏藥為主的復方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原發(fā)性脾曲綜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