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黑虎耳草
【出處】始載于《青藏高原藥物圖鑒》。
【拼音名】Hēi Hǔ ěr Cǎo
【別名】黑化虎耳草、阿仲茶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黑虎耳草的花。
【原形態(tài)】黑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7-23cm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根莖很短。葉基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1.2-2.5cm,寬0.8-1.8cm,先端急尖或稍鈍,兩面近無毛,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和睫毛?;ㄝ?或數(shù)條叢生,疏被白色卷曲柔毛;聚傘花序圓錐狀或總狀,長3-9cm,具有7-25朵花;花梗被柔毛;萼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急尖或稍漸尖,在花期反曲,3-7脈于先端匯合成1疣點;花瓣白色,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基部狹縮成爪;雄蕊長3-5.9mm,花絲鉆形,花藥黑紫色;心皮2,大部合生,黑紫色,子房闊卵球形,花柱2.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3800m的高山草甸或石隙。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等地。
【性味】微苦;寒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主治肺熱喘咳;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花:味微苦,性寒。有消炎退燒的功能。用于肺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