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瓜草
【出處】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Hú Guā Cǎo
【別名】鈕草、七子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湖瓜草的全草。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湖瓜草,一年生矮小叢生草本,高5-20cm.無根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稈纖細,扁,被微柔毛。葉基生,紙質(zhì),狹線形,長為稈長的1/4-1/2,寬1-2mm,邊緣內(nèi)卷,先端尾狀;最下部的葉鞘無葉片。葉狀苞2-3,長于花序,無苞鞘,頂端尾狀;小苞片剛毛狀。穗狀花序2-3,少為4,簇生,卵形,長2-5mm,寬約3mm,具多數(shù)螺旋狀排列的鱗片和小穗;鱗片倒披針形,長約2mm,先端具尾狀細尖,淡綠色,具棕色條紋;小穗圓柱形,長2-5mm,具2小鱗片和1兩性花;小鱗片互生,具數(shù)條脈,上面的1片具1朵兩性花;小穗軸基部具磁節(jié),脫落;雄蕊2,花藥長圓形;柱頭3,花柱細長,被微柔毛。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長約1mm,有三棱,微彎,先端具小短尖,褐黃色,表面具細皺紋?;?、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邊和沼澤中。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止驚。主治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湖瓜草,生沙洲上,如初夏生麥苗而細,抽莖結(jié)青實,三、四粒,實下有二葉如三棱草。
2.《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常用以治療小兒驚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