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本經》
【拼音名】Xiāo Shí
【別名】芒消(《別錄》),苦消(《藥性論》)。化金石、水石(《石藥爾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綱目》)。
【來源】為礦物硝石經加工煉制而成的結晶。
【原形態(tài)】
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針狀或毛發(fā)狀集合體。顏色為無色、白色或灰色等,條痕為白色。光澤玻璃狀或絹絲狀,微透明。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2.比重2.1~2.2.性脆。
【生境分布】多產于污穢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墻腳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guī)r、鹽沼地帶及沙漠區(qū)域亦多見之。產于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制法】取含硝的土塊,擊碎后,置柄內,加水浸泡調勻,經多次過濾,取濾液澄清,置蒸發(fā)鍋內加熱蒸去水分,取出冷卻,即析出硝石結晶。置陰涼干燥處,防火、防潮。
【性狀】為無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狀晶體,或為白色晶狀粉末。質脆易斷。氣無,味咸且涼。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應。易熔融。燒時有爆炸性。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硝酸鉀。因產地及提煉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鉀量可以從半量乃至近于純粹。普通所見的夾雜物,常為氯化鈉、水等等。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細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兩種,水制:消石加水與10%蘿卜同煮,過濾,濃縮后,放置,待其結晶,即成?;鹬疲簩⑾脲佒?,微火炒成潔白色。炒時不可離人,以防火患。
①《抱樸子》:消石,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②《雷公炮炙論》: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分丸如小帝珠子許,待餅子赤時,投消石于瓶子內,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兩消石,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盡為度。
③《日華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減少,即入熱者,伏火即止。
【性味】
苦咸,溫,有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扁鵲:甘。
③《別錄》:辛,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咸,有小毒。
⑤《綱目》:辛苦微咸而大溫,有小毒。
⑥《本草從新》:辛苦微咸,大熱,毒烈。
【歸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
【功能主治】
破堅散積,利尿瀉下,解毒消腫。治痧脹,心腹疼痛,吐瀉。黃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癰腫。
①《本經》: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
②《雷公炮炙論》:頭痛者,以消石作末,納鼻中。
③《別錄》:療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瘺蝕瘡。
④《藥性論》:主項下瘰疬,瀉得根出,破血,破積,散堅結,治腹脹。
⑤《日華子本草》:含之治喉閉。
⑥《本草蒙筌》:潤燥軟堅,瀉實。
⑦《綱目》: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疞痛,赤眼腫痛,牙痛。
⑧《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與皂礬同用,善治內傷黃疸,消膽中結石、膀胱中結石及鉤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錢。外用:研末點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注意】
體弱及孕婦均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螢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粥。
②《藥性論》:惡曾青。
③《蜀本草》:大黃為使。
④《日華子本草》:畏杏仁、竹葉。
⑤《綱目》:得陳皮性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