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Yín Yú
【英文名】Noodlefish
【別名】王余、鱠殘魚、銀條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銀魚科動物太湖新銀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alanx tankankeii taihuensis
采收和儲藏:3-5月捕撈,捕后,洗凈,鮮用,亦可曬干或烘干,或加工成魚干。
【原形態(tài)】太湖新銀魚,體長約70-80mm,頭扁平。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吻短鈍,口小,下頜略長,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下頜前端及腭骨均無齒。背鰭II.12-14.脂鰭小,臀鰭III,21-24.生活時全體透明,從頭的背后可清楚地看見腦的形狀,死后華麗乳白色,名鰭較透明,無色,體側(cè)每邊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小點。
【生境分布】主要分布于江蘇太湖及沿長中下游的許多湖泊內(nèi)。
【化學成份】食部100g含:水分89g,蛋白質(zhì)8.2g,脂肪0.3g,碳水化物1.4g,灰分1.0g;鈣258mg,磷102mg,鐵0.5mg,硫胺素0.01mg,核黃素0.05mg,尼克酸0.2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虛;潤肺;健胃。主治營養(yǎng)不良;咳嗽;脾虛泄瀉;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90g.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水晶魚,不可多食,動濕生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