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Zào Jiá
【別名】雞棲子(《廣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莢(《千金方》),長皂莢(《本草圖經(jīng)》),懸刀(《外丹本草》),長皂角(《仁齋直指方》),大皂角(《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熱時采摘,曬干。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棘刺粗壯,紅褐色,常分枝。雙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4~7對,小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鈍,有時稍凸,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花雜性,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花部均有細柔毛;花萼鐘形,裂片4,卵狀披針形;花瓣4,淡黃白色,卵形或長橢圓形;雄蕊8,4長4短;子房條形,扁平。莢果直而扁平,有光澤,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長12~30厘米,直徑2~4厘米。種子多數(shù),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0毫米,紅褐色,有光澤?;ㄆ?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皮(皂莢根皮)、葉(皂莢葉)、棘刺(皂角刺)、種子(皂莢子)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傷害后所結的小型果實(豬牙皂)均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長于村邊,路旁,向陽溫暖的地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主產(chǎn)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東北地區(qū)及江蘇、浙扛、湖北、廣西、四川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莢果呈長條形而扁,或稍彎曲,長15~25厘米,寬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紅褐色或紫紅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澤。兩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斷痕,背縫線突起成棱脊狀。質(zhì)堅硬,搖之有響聲。剖開后呈淺黃色,內(nèi)含多數(shù)種子。種子扁橢圓形,外皮黃棕色而光滑,質(zhì)堅。氣味辛辣,嗅其粉末則打噴嚏。以肥厚、飽滿、質(zhì)堅者為佳。
【化學成份】
莢果含三萜皂甙、鞣質(zhì)。此外,還含蠟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
同屬植物Gleditsia triacanthos L.的葉含大量生物堿三刺皂莢堿。
【藥理作用】
①皂甙的一般特性
含皂甙的植物頗多,至少有50個不同科的400種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0)振搖時,則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滅。同樣,遇油類物質(zhì)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它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zhì)),膽甾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對魚類的毒性很強,高等動物對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為對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有損傷或注射給藥,均可產(chǎn)生全身毒性,血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痙攣,后麻痹,呼吸中樞麻痹即導致死亡。國內(nèi)曾報告有服皂莢煎劑(200克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10分鐘后即嘔吐,以后有腹瀉;而且腐蝕胃粘膜,發(fā)生吸收中毒。
②祛痰作用
含皂甙類的藥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產(chǎn)生祛痰作用(惡心性祛痰藥)。在貓身上,皂莢確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較桔梗、前胡為差,持續(xù)時間較短
③抗菌作用
在試管中,皂莢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腸內(nèi)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美國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莢堿有罌粟堿樣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
【炮制】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微毒。
【功能主治】
祛風痰,除濕毒,殺蟲。治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或入丸劑,3~5分。外用:煎湯洗、搗爛或燒存性研末敷。
【注意】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