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臨床醫(yī)學理論 > 傳染病學 > 正文

結核菌及其感染途徑

2014-01-15 11:08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結核菌及其感染途徑:

一、結核菌

屬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的分枝桿菌屬,其中引起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為人型結核菌,牛型感染少見。結核菌為需氧菌,不易染色,經品紅加熱染色后,即使用酸性酒精沖洗亦不能脫色,故稱為抗酸桿菌;鏡檢呈細長、略彎的桿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陰濕處能生存5個月以上;但在陽光曝曬2小時,5%~12%甲酚皂(來蘇)溶液接觸2~12小時,70%酒精接觸2分鐘,或煮沸1分鐘,即可被殺滅。最簡便的滅菌方法是直接焚毀帶有病菌的痰紙。結核菌生長緩慢,增殖一代需15~20小時,生長成可見的菌落一般需4~6周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至少亦需3周。

結核菌菌壁為含有高分子量的脂肪酸、脂質、蛋白質及多糖類組成的復合成分,與其致病力、免疫反應有關。在人體內,脂質能引起單核細胞、上皮樣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而形成結核結節(jié);蛋白質可引起過敏反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多糖類則參與某些免疫反應(如凝集反應)。結核菌分為人型、牛型及鼠型等種類。前兩型(尤以人型,標準菌株H37Rv)為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人型與牛型菌形態(tài)相似,對豚鼠均有較強致病力,但人型菌對家兔免疫致病力則遠較牛型菌為強。人型菌可產生煙酸,而牛型菌的煙酸試驗多呈陰性。飲用未經消毒的帶有牛型結核菌的牛服,可能引起腸道結核感染。

病灶中菌群常包括數種生長速度不同的結核菌。A群:生長繁殖旺盛,存在于細胞外,致病力強,傳染性大,多在疾病的早期活動性病灶內、空洞壁內或人洞內,易被抗結核藥物所殺滅,尤以異煙肼效果最好,起主要殺菌作用,鏈霉素及利福平亦有效,但不及前者。B群:為細胞內菌,存在于巨噬細胞內,細菌得到酸性細胞質的保護能夠生長,但繁殖緩慢,吡嗪酰胺在pH<5.5時,殺菌效果較好。C群:為偶爾繁殖菌,存在于干酪壞死灶內,生長環(huán)境對細菌不利,結核菌常呈休眠狀態(tài),僅偶爾發(fā)生短暫的生長繁殖,僅對少數藥物如利福平敏感。B群與C群菌為頑固菌,常為日后復發(fā)的根源,僅暫時休眠,可能存活數月、數年。亦稱“持續(xù)存活菌”。D群:為休眠菌,病灶中有少量結核菌完全處于休眠狀態(tài),無致病力及傳染性,對人體無害。任何藥物對其作用,多數自然死亡或被吞噬殺滅,很少復發(fā)。

上述按細菌生長繁殖分組對藥物選擇有一定指導意義。

在繁殖過程中,結核菌由于染色體基因突變而產生耐藥性。耐藥性是結核菌的重要生物學特性,關系到治療的成敗。天然耐藥菌繼續(xù)生長繁殖,最終菌群中以耐藥菌為主(敏感菌被藥物淘汰),抗結核藥物即失效,此種因基因突變而出現(xiàn)的極少量天然耐藥菌(自然變異),通常不致引起嚴重后果。另一種發(fā)生耐藥性的機制是藥物與結核菌接觸后,有的細菌發(fā)生誘導變異,逐漸能適應在含藥環(huán)境中繼續(xù)生存(繼發(fā)耐藥)。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中每毫升含異煙肼(INH)1μg,鏈霉素(SM)10μg或利福平(RFP)50μg能生長的結核菌分別稱為各該藥的耐藥菌。耐INH菌株對動物的致病力是顯著減弱,耐SM菌的致病力一般不降低,耐RFP菌有不同程度降低,對RFP及INH同時耐藥的結核菌,其致病力降你較單一耐INH者更顯著。

患者以往未用過某藥,但其痰菌對該藥耐藥,稱原始耐藥菌感染。長期不合理用藥,經淘汰或誘導機制出現(xiàn)耐藥菌,稱繼發(fā)耐藥。復治患者中很多為繼發(fā)耐藥病例。近年來對多種藥物耐藥結核菌日漸增多,成為臨床上很難治愈的病例。任何藥物聯(lián)合錯誤、藥物劑量不足、用藥不規(guī)則、中斷治療或過早停藥等,均可導致細菌耐藥。發(fā)生耐藥的后果必然是近期治療失敗或遠期復發(fā)。因此避免與克服細菌耐藥,是結核病化學治療成功的關鍵。

臨床上的陽性痰菌培養(yǎng)中約有5%為非結核分枝桿菌(除結核分枝桿菌與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分枝桿菌),亦是抗酸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當機體免疫受損時,可引起肺內及肺外感染,其臨床表現(xiàn)酷似結核病,但多數對抗結核藥耐藥。此種非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與結核菌不盡相同,例如能在28℃生長,菌落光滑,煙酸試驗陰性,耐藥接觸試驗陽性,對豚鼠無致病力等。

二、感染途徑

呼吸道感染是肺結核的主要感染途徑,飛沫感染為最常見的方式。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陽性、未經治療者)的痰液。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啑時噴出的飛沫而受感染。小于10μg的痰滴可進入肺泡腔,或因其重量輕而飄浮于空氣中較長時間,在室內通風不良環(huán)境中的帶菌飛沫,亦可被吸入引起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少量、毒力弱的結核菌多能被人體免疫防御機制所殺滅。僅當受大量毒力強的結核菌侵襲而機體免疫力不足時,感染后才能發(fā)病。其他感染途徑,如經皮膚、泌尿生殖系統(tǒng)等,均很少見。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