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免費領(lǐng)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楮實為??浦参飿?gòu)樹的果實,滋腎,清肝,明目,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
【出處】《別錄》
【拼音名】Chǔ Shí
【別名】穀實、穀子(《千金方》),楮實子(《素問病機(jī)保命集》),楮桃(《瀕湖集簡方》),角樹子、野楊梅子(《江蘇植藥志》),構(gòu)泡(《重慶草藥》),穀木子、穀樹子、穀樹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果實。8~10月間當(dāng)果實成熟呈紅色時打下,曬干,除去雜質(zhì)。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原形態(tài)】
構(gòu)樹,又名;穀(《詩經(jīng)》),楮(《說文》),穀桑,楮桑(陸璣《詩疏》),構(gòu)(《酉陽雜用力),斑穀(《本草圖經(jīng)》),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采藥錄》),穀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穀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
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莖、葉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后脫落,葉互生;葉片卵形,長8~18厘米,寬6~12厘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圓形或心臟形,有時不對稱,邊緣鋸齒狀,上面暗綠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柄長3~10厘米,具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長約5厘米,萼4裂,雄蕊4;雌花為球形頭狀花序,有多數(shù)棒狀苞片,先端圓錐形,有毛,雌蕊散生于苞片間,花柱細(xì)長,絲狀,紫色,子房筒狀,為花萼所包被,呈扁圓形。聚花果肉質(zhì),成球形,直徑約2厘米,橙紅色?;ㄆ?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主產(chǎn)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肅。此外,浙江、福建、安徽、四川、山東、江蘇、江西、陜西、廣西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果實呈卵圓形至寬卵形,頂端漸尖,長2~2.5毫米,直徑1.5~2毫米。外表面黃紅色至黃棕色,粗糙,具細(xì)皺紋。一側(cè)具凹下的溝紋,另一側(cè)顯著隆起,呈脊紋狀,基部具殘留的果柄,剝落果皮后可見白色充滿油脂的胚體。氣弱,味淡而有油膩感,以色紅、子老、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皂甙(0.51%)、維生素B及油脂。種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飽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亞油酸76.0%.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楮實),采得后用水浸三日,將物攪旋,投水浮者去之,然后曬干,卻用酒浸一伏時了,便蒸,從巳至亥,出,焙令干用。
【性味】
甘,寒。
①《別錄》:味甘,寒,無毒。
②《本草通玄》:甘,平。
【歸經(jīng)】
入肝,脾、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經(jīng)。
③《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滋腎,清肝,明目。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
①《別錄》: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
②《日華子本草》:壯筋骨,助陽氣,補(bǔ)虛勞,助腰膝,益顏色。
③《本草匯言》:健脾養(yǎng)腎,補(bǔ)虛勞,明目。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天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