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葉巴豆的簡介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MáoYèBāDòu
【英文名】all-grass of Hairyleaf Croton
【別名】剎埂、大樹跌打。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尾葉巴豆的全株。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或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化學成份】植株含毛葉巴豆萜(crotocaudin),山藿香定(teucvidin),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賽酸乙酸酯(taraxerylacetate)。
【性味】味辛;微酸;性熱;有毒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毛葉巴豆的功效與作用
截瘧鎮(zhèn)痛;舒筋活血。主瘧疾高熱不退;驚癇抽搐;風濕痹痛;骨折;跌打損傷
毛葉巴豆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毛葉巴豆的禁忌注意
體虛者及孕婦禁服。內(nèi)服過量致腹瀉。外用刺激皮膚。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擴展閱讀:毛葉巴豆的原形態(tài)
毛尾葉巴豆灌木或喬木,高2-10m.皮灰褐色。多分枝,枝頂端淡黃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有腺體二枚;葉闊卵形或橢圓形,長8-15cm,寬4-9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圓或闊楔形,邊緣具殘齒,兩面均被毛,下面密被白色糙毛,基出脈5條,有香氣?;▎涡援愔辏恍刍ńM成圓錐花序;雌花組成總狀花序。果近圓球形,密被黃色星狀毛,稍肉質(zhì)。原形態(tài)】毛尾葉巴豆灌木或喬木,高2-10m.皮灰褐色。多分枝,枝頂端淡黃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有腺體二枚;葉闊卵形或橢圓形,長8-15cm,寬4-9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圓或闊楔形,邊緣具殘齒,兩面均被毛,下面密被白色糙毛,基出脈5條,有香氣?;▎涡援愔辏恍刍ńM成圓錐花序;雌花組成總狀花序。果近圓球形,密被黃色星狀毛,稍肉質(zhì)。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