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免費領(lǐng)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梵天花用于祛風(fēng)解毒。治痢疾,瘡瘍,風(fēng)毒流注,毒蛇咬傷。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Fàn Tiān Huā
【別名】三角楓、三合楓(《植物名實圖考》),藕頭婆(《廣州植物志》),犬跤跡、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頭(《福建民間草藥》),五龍會、粘花衣、假棉花(《閩東本草》),野棉花、野棉桃(《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地棉花、八大錘、七姐妹(《江西草藥》),山棉花、棉花腎、狗腳跡、紅野棉花、野木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烏云蓋雪(《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夏、秋采,去根,曬干。
【原形態(tài)】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約1米,枝條密生星狀短柔毛。葉互生,長2~7厘米,寬1~6厘米,通常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裂片倒卵形或菱形,頂端1枚裂片于基部收縮變窄,邊緣有小鋸齒。花腋生、單生或稍叢生;副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裂,兩者均被星狀毛;花瓣5.粉紅色,橢圓形,基部連合與雄蕊管合生:雄蕊合生,花絲連合成管狀,花藥紫紅色;雌蕊1,花柱先端10裂,紅色。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厘米,分果爿5,具鉤狀刺毛。花期夏至冬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荒坡或灌叢中。分布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產(chǎn)廣東、福建,湖南等地。
【性狀】干燥全株長20~50厘米,莖粗約3~7毫米,圓柱形,棕褐色,幼枝暗綠色至灰青色;質(zhì)堅硬,纖維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葉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綠色,微被毛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幼葉卵圓形。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鉤刺,果皮干燥厚膜質(zhì)。
【化學(xué)成份】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溫。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味淡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治痢疾,瘡瘍,風(fēng)毒流注,毒蛇咬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風(fēng)損。
②《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除濕,消炎解毒。治風(fēng)毒流注,瘋狗咬傷。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消炎消腫,涼血解毒。主治痢疾,腹瀉,癤腫,狂犬病,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風(fēng)毒流注:梵天花四兩,羊肉八兩。酌加酒水各半燉三小時服,日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毒蛇咬傷:梵天花鮮葉搗爛,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傷口。(《褐建中草藥》)
③治痢疾:梵天花三至五錢,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摘錄】《*辭典》
天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