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免費(fèi)領(lǐng)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bào)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出處】《別錄》
【拼音名】Pí Pá Yè
【別名】巴葉(《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片,全年皆可采收,采摘后,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性狀】干燥葉片長橢圓形,長12~25厘米,寬4~9厘米。葉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部鋸齒緣,基部全緣。羽狀網(wǎng)脈,中脈下面隆起。葉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上面有光澤;下面茸毛棕色。葉柄短。葉革質(zhì)而脆。氣無,味微苦。以葉大、色灰綠、不破碎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葉含揮發(fā)油,主成分為橙花叔醇和金合歡醇,還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α-衣蘭烯、α和β金合歡烯、樟腦、橙花醇、牻牛兒醇、α-畢澄茄醇、欖香醇、順-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還含苦杏仁甙、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zhì)、維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
【藥理作用】葉提取物無抗菌作用,還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之生長。
【炮制】
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枇杷葉絲lOO斤,用煉熟蜂蜜26斤)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枇杷葉后,粗布拭上毛令凈,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干,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②《綱目》: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良。
【性味】
苦,涼。
①《別錄》:味苦,平,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歸經(jīng)】
入肺、胃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①《別錄》:主卒啘不止,下氣。
②《食療本草》: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fēng)瘡,胸、面上瘡。
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④《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⑤《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⑥《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鮮者0.5~1兩);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經(jīng)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fēng)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天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bào)名/復(fù)習(xí)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