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并及時對癥治療,抗生素以青霉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天后,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需持續(xù)用藥2周左右,磺胺類藥亦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根據病情必要時可與青霉素同時應用。對青霉素過敏者可使用四環(huán)素、紅霉素等。如果患者為復發(fā)性慢性丹毒,應檢查足趾等處有無足癬,檢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處有無感染病灶,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對復發(fā)性丹毒抗菌藥物應用的時間要適當延長。還可用小劑量X線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兩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療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捎眠m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濕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
配方:西藏紫草、土荊皮、蛇床子、大風子仁、百部、防風、當歸、鳳仙透骨草、側柏葉、吳茱萸、蟬蛻、斑蝥。
用法:外用,用藥棉蘸擦拭患處, 每日2--3次,3日見效 2周可漸愈
主治功效:主治頑固性丹毒,蕁麻疹,皮炎,濕疹。
中醫(y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fā)于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fā)于下肢者,稱為流火;發(fā)生于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1) 風熱火熾證 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和蒲銀散為主。
(2) 肝經郁火證 發(fā)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和蒲銀散為法。
(3) 濕熱火盛證 常發(fā)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徐清宣堂蒲銀散為法。
(4) 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范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徐清宣堂蒲銀散解毒,清心開竅。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并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