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lǐng)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dǎo)
燒傷的病理改變 主要取決于熱源溫度及受熱時間。
1.休克期:傷后6~8h滲出速度最快,36~48h滲出達高峰;48小時內(nèi)最大的危險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2.感染期:傷后48~72h,創(chuàng)面和大量分解產(chǎn)物、細菌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3.修復(fù)期:淺度燒傷能自行痊愈,深Ⅱ度、Ⅲ度留有不同程度瘢痕、畸形和殘疾。
臨床表現(xiàn)
1.燒傷面積
?。?)手掌法:傷員本人5指并攏的手掌面積約為體表面積的1%,5指自然分開約為體表面積的1.25%.
?。?)新九分法:11個9%+1%;3、3、3(頭面頸),5、6、7(雙手、雙前臂、雙上臂),5、7、13、21(雙臀、雙足、雙小腿、雙大腿),13、13(軀干),會陰1%.
2.燒傷深度估計:三度四分法。I°、淺Ⅱ°為淺度燒傷,深Ⅱ°、Ⅲ°為深度燒傷。
(1)I°:又稱紅斑燒傷,傷及表皮,紅斑、痛覺過敏、無水皰、不留痕跡。
(2)淺Ⅱ°:傷及表皮與真皮淺層,水皰皰壁薄,疼痛劇烈,有色素沉著無瘢痕。
(3)深Ⅱ°:傷及真皮層,水皰皰壁厚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整理,痛覺遲鈍,有拔毛痛,留瘢痕。
?。?)Ⅲ°:傷及皮膚全層及皮下、肌肉或骨骼,無水皰,痛覺消失,皮革樣或炭化焦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