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口服給藥法之病區(qū)擺藥與中心藥站的介紹 ”的問題,相信很多 的考生都在關注,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口服是一種最常用的給藥方法。它既方便又經濟且較安全,藥物經口服后,通過胃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起到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口服法的缺點是:吸收慢而不規(guī)則;有些藥物到達全身循環(huán)前要經過肝臟,使藥效受到破壞;有的藥物在腸內不吸收或具有刺激性而不能口服:病危、昏迷或嘔吐不止的病人不宜應用口服法。因此,護士應根據(jù)病情、用藥目的及藥物吸收的快慢,掌握用藥的時間。
擺藥
(一)病區(qū)擺藥
1.用物 藥柜(內有各種藥物、量杯、滴管、乳體、藥匙、紗布或小毛巾),發(fā)藥盤或發(fā)藥車,藥杯,小藥牌,服藥單(本),小水壺內備溫開水。
2.操作方法
(1)操作前應洗手、戴口罩,打開藥柜將用物備齊。
(2)按服藥時間挑選小藥牌, 核對小藥牌及服藥單,無誤后依床號順序將小藥牌插入發(fā)藥盤內配藥,注意用藥的起止時間,先配固體藥,后配水劑及油劑。
(3)擺固體藥片、藥粉、膠囊時應用藥匙分發(fā),同一病人的數(shù)種藥片可放入同一個杯內,藥粉或含化藥須用紙包。
(4)擺水劑用量杯計量,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右手持藥瓶先將藥液搖勻,標簽朝上,舉量杯使所需刻度與視線平行,緩緩倒入所需藥量(圖9-1),倒畢以濕紗布擦凈瓶口放回原處。同時服用幾種水劑時,須分別倒入幾個杯內。更換藥液品種應洗凈量杯。
(5)藥液不足1ml,須用滴管測量,1ml=15滴,滴時須稍傾斜。為使病人得到準確的藥量,避免藥液蘸在杯內,應滴入已盛好冷開水的藥杯。
(6)藥擺畢,應將藥物、小藥牌與服藥單全部核對一遍;發(fā)藥前由別人再查對一次,無誤后方可發(fā)藥。
(二)中心藥站
有的醫(yī)院設有中心藥站,為住院病人集中擺藥。中心藥站具有全院宏觀調控藥品,避免積壓浪費,減少病區(qū)擺藥、取藥、退藥、保管等繁瑣工作。
病區(qū)護士每天查房后,將藥盤及小藥牌一起送到中心藥站,由藥站專人負責擺藥、核對。擺藥一次備一天量(三次用量),爾后由病區(qū)護士核對取回,按時發(fā)給病人。
各病區(qū)可另設一小藥柜,存放少量的常用藥、搶救藥、針劑和極少量毒、麻、限制藥品等,以備夜間及臨時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