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秘可見于多種疾病,如情緒緊張、焦慮引起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紊亂;腸道運動遲緩,內分泌失調;腸道運動亢進,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腸道痙攣性收縮;腸道所受的刺激不足,飲食過少或食物中纖維和水分不足;排便動力缺乏,膈肌、腹肌、提肛肌收縮力減弱等。便秘看似小病,但往往出乎意料地引起嚴重后果,對同時兼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更是“定時炸彈”,可引發(fā)心臟病、中風,像馬季就是死于排便時用力過猛導致的心臟病發(fā)作。
目前,臨床上無論中醫(yī)還是西醫(yī),治療便秘均以刺激局部神經、增強腸蠕動,即以“瀉”為主。但瀉藥如大黃、蘆薈、番瀉葉、雙酸酚酊等均含有恩醌,人體對恩醌可產生依賴性。此類藥雖可很快見效,但瀉得過猛、過快,可使體內水分迅速流失或導致體液匱乏,病情反而會加重,進入惡性循環(huán),而且還能引發(fā)黑便病。我們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治療便秘。
便秘者以老年人為主,而且很多人并非大便干燥,而是多日無便意,說明其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年人已動力缺乏,氣機不暢。中醫(yī)治療應“以補為通,以補治秘”。據此,我們確立了調肝理脾、補肺強腎、通腑潤腸的治則,研制了新中藥制劑扶本潤腸舒。
這一全身調理、補益的新療法的原理是:“肝脈繞后陰”,調肝可通達大腸脈絡:“小便屬清道屬氣,大便屬濁道屬血”,肝藏血主疏泄,調肝以充盈氣血:“脾主運化”,理脾以達健運,充盈水谷精微:“腎主二陰,司開合”,強腎以助元氣,增加排泄動力:“肺與大腸相表里”,補肺以助百脈,強壯大腸功能,調節(jié)排泄,以助通暢。一般兩三天即見效,病情嚴重者最多服藥一個月。這種方法雖比蘆薈潤腸丸等慢一點,但由于能夠治本,所以不易復發(fā)。